
国产手机厂商遭遇西方列强屠杀后觉醒
十来年间,在手机凶猛的中国国情下,经历过阵痛的国产品牌,与多年沉浮的西方列强,都在遵循着各自的发展逻辑。前者有着当初的年少轻狂,为一时利益而违背底线,后者则是利益熏心而过河拆桥,留给自己一身骂名。
这之后,各路国产手机厂商从冒进中学会沉稳,在被打压之后重新抬头,对这些年来的手机行业规则有了更切合实际的了解。只盯眼前利益,只会沦落为不折不扣的暴发户,唯有提升产品质量与塑造品牌形象,才是稳坐江山的长远之计。
经历屠杀后的觉醒
2005年,对于众多国产手机而言,是名副其实的分水岭。一度销量爆增的夏新、波导、熊猫、TLC……曾占到国内手机市场50%的份额。而现在,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手机产品,恐怕只有在旧货市场才能见到。
通讯行业向来竞争激烈,企业沉沉浮浮的现象很多。但是,一家企业能否平稳发展,和自身是否有能力支持可持续发展有关,和具体是欧美企业,还是日韩企业,没有地域上的差别。
常言道,敌人让你成长得更快。正因为当年的那场劫难,使中兴、华为、联想这三支稳扎稳打的军队遭到相对较小的冲击,并逐渐找到适合各自的发展策略。
中兴一直经营着通讯技术领域的优势,近三年来已投入200亿元人民币到专利技术研发,一举成为2011年全球申请专利数最多的企业,专利申请总数高达2826件,单就智能手机的专利数已位居全球第四,且首次超过专利大户松下的2463件,为将来在移动红海的搏杀做好储备。
华为则早在2004年便开始为运营商提供定制服务,虽然彼时并未有“华为”这个手机品牌。特别是在2006年与沃达丰达成3G手机供货协议,华为一举获得21个国家的手机供货资格,更在2008年为全球50强运营商的35家供货。半路出家,却能得到手机业务大单,可以说,华为在彼时的环境下,路子没错,并为日后打造自家高端旗舰机型埋下伏笔。
幸存者中的联想,则在2005年4月便显露出进军移动互联行业的野心。在当年的战略发布会上,联想重点提出“SPEED”(加速领跑)战略,连发12款强品。凭借其全球的渠道优势,这些强品随后在欧美地区轮番亮相,在同年的国外手机厂商面前扳回一局。
当优势插上野心的翅膀,便能飞得更加高远,上述国产手机厂商的实例充分佐证这一点。此外,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戒躁戒躁,时刻保持与对手的竞争优势。这并非危言耸听,如当年的诺基亚、索爱、西门子之流,不曾料想苹果能在2007年9月一举颠覆手机市场格局。
军备竞赛的选择与无奈
如中兴、华为、联想者,经过七八年的手机行业累计后,终于来了一次集体式爆发,更何况低调的魅族与高调的小米,迥异的风格同样招徕行业与用户的青睐。
但是,国产手机的发展史也区区不过十来年,与国外拥有百年历史的手机厂商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为了快速证明自身实力,获得业内认可,只能在硬件配置上做文章。毕竟,在这些貌似冷冰冰的参数背后,代表着一款手机产品的性能与价值。
因而,在2012年初,华为借助CES的全球性平台,发布了全球最薄的一款智能机型Ascend P1 S,最薄处仅6.68mm,一举打破摩托罗拉Droid RAZA创造的7.1mm纪录。这项纪录的被刷新间隔才不过三个来月。而全球首款四核手机Ascend D1 Q能在MWC问世,也功归华为。
经过这两轮的登场,华为及其Ascend系列机型为更多国内外人士所知,也与HTC此前的“日日新机、月月机皇”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暂且不论孰是孰非,但至少华为手机旨在扬名立万的目标不存在非议。
联想的发力点则直指中央处理器,在今年的MWC上推出全球首款基于x86架构的智能手机K800。虽然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多被德仪、高通控制,但英特尔并不想在这个领域缺席,联想也考虑做出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两位大佬一拍即合,誓将电脑领域的强势组合带入逐渐升温的移动互联市场。
而素有“中国版苹果”之称的魅族手机,也在2012年前后快速进入装备升级阶段。特别是在今年4月中旬发布的四核32GB版魅族MX,更是采用了全球性能最好的三星Exynos 4412四核处理器,先于传闻颇盛且同样搭载该处理器的Galaxy S III与用户见面。低调多年的魅族,虽然在宣传推广上貌似锱铢必较,但这一重磅四核产品的推出,着实在“中国版苹果”的基础上加了记重拳。
更别提国产手机中杀出的一匹黑马,即小米手机。从2011年9月份火到现在,1999元的高配低价路线带来众多拥护者,为其他国产手机路演出另一条商业模式。暂不论近乎白菜价的策略能带来多少盈利,但截至2012年3月初的100万台出货量,则从另一个维度证明了小米策略的可行性。对于一家手机业务操作经验空白的团队而言,冠以“黑马”之名不显言过其实。
其实,正如乔布斯所言,硬件、软件与服务的三项合一,是建立手机生态链的必然之路,国产手机厂商也不会不解其中之道。但是,从模仿到超越,未必是一条百分百成功路径,加上独立门户的时日尚不可知,只能在硬件较量中杀出一条血路。君不见HTC利用“机海战术”打出知名度,如Wildfire、Desire、Sensation为人所知,终于从OEM身份转到自主品牌厂家。
从代工厂到自主品牌的裂变
而HTC的成功转型,也让更多国产手机厂商看到了实现自主品牌的可行性。就在4月18日的华为Ascend P1全球首发会上,余承东关于公司自主品牌建设的一番慷慨陈词,足以揭示华为手机未来的发展轨迹。
哪怕是2011年全球出货量高居榜四的中兴,也曾扮演过代工商角色,乃至全球第二大PC制造商联想,初入手机领域时,也曾有过一段代工经历。
在没有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作为初入者的国产手机厂商,代工之路是切入整个移动互联领域的捷径。而凭借与国际电信运营巨头的定制业务合作,国内厂商顺理成章地接触到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国内厂商而言,不能像谷歌这么财大气粗,一口气以125亿美元天价收购摩托罗拉移动部门,获得17000项专利技术,一脚迈进移动互联领域。而国外厂商专利费的抬高,也不是国产厂商能吃得消的。不过,这些仅是权宜之计。
因此,中兴在经过多年的代工之后,在2011年全面发力,凭借blade 880智能机,对内与国内三大运营商开展合作,TD版blade 880在国内份额已超过25%。对外则在全球销量上达到800万台,更在芬兰本土的销量超越过诺基亚。中兴发力自主品牌,志在必得。
对于华为,从余承东在微博上的高调言论,主动攻击竞争对手,对旗下新品Ascend D1 Q和Ascend P1 S/P1充满溢美之词,都表明了华为树立自有品牌的急切之心。特别是在Ascend P1全球首发会上,余承东整整花了5分钟时间,表明华为摆脱代工商形象的决心,建立自有品牌,在运营商渠道之外多投向社会渠道,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手机品牌形象。
诚然,中关村、华强北的白牌厂家仍在经营着各自的一摊地盘,但是,从一个行业的发展规律来讲,拥有自主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保持品牌的独立性和长久性,这也是其他准备跨入自主行列的国产手机厂商的必修课。
结语:
再优质的手机产品,如果仅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不谋划自立门户,终难在行业内获得话语权,只能继续在低端手机与OEM之间游走。因此,中国的手机厂商要有拿得出手的法宝,才能被国际同行另眼相待,在国际市场上与西方巨头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