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三进攻 打造摩尔定律移动版?

英特尔三进攻 打造摩尔定律移动版?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2/1214/113716.shtml report 9255 时近年末,各大媒体对于2012年十大科技事件的回顾,或者2013年十大科技趋势的预测,基本上都能见到“英特尔重返移动市场”这一项。圈子外的人,看到“Intel inside”也被镶嵌到手机上,可能觉得挺新鲜。

时近年末,各大媒体对于2012年十大科技事件的回顾,或者2013年十大科技趋势的预测,基本上都能见到“英特尔重返移动市场”这一项。圈子外的人,看到“Intel inside”也被镶嵌到手机上,可能觉得挺新鲜。

大图

摩尔定律能造出移动版吗?

但是,对于圈内人来说,这位PC时代的霸主,在第三次挤进移动芯片市场时,仍是喜忧参半。若说不容乐观,英特尔毕竟是芯片圈儿的执牛耳者;若说前景无限,估计英特尔自身还是摸着石子过河。

曾经整合了PC时代产业链,如今进入陌生的移动互联开放市场,英特尔在失去主场优势后,能否将“摩尔定律”制成移动版本,以PC阵营的身份转身成移动阵营的新霸主,我们不妨来一起聊一聊。

逆转了的摩尔定律

说到“摩尔定律”,人们更容易联想到物理定律,或者化学定律之类。其实,它是一项对处理器行业的趋势预测,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这个定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当价格不变时,你所买电脑的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2倍以上。

在PC时代,英特尔整合了这个领域产业链,这家融芯片逻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公司,一直是多核战争的主力军,致使硬件驱动软件。各大PC厂商唯英特尔马首是瞻,否则,生产的电脑性能落后,且售价高昂,成为没有竞争力的非主流产品。

关注PC行业的人们,自然知道这些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但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江湖规则的制定者中,不见英特尔的身影。不过,在2010年Q4,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越PC,智能机为1.009亿台,PC为9210万台。一位芯片圈的高管告诉手机之家:“目前,手机每年的累积出货量和同比增量都大于PC,智能机的增量甚至达到220%,英特尔才被迫防御性地、被动地进入移动芯片市场。”

智能机超过PC

2010年Q4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越PC

更致命的是,移动市场具有个性化,“遵守固有的潜规则”。该高管举了个例子:手机市场从2G发展到3G,从单核到双核,再到四核乃至八核,都遵循着固有的规律,服务带动软件,软件再带动硬件,与当初的摩尔定律背道而驰。

由于对移动芯片市场锥心不死,英特尔找到老战友微软,合作推出基于x86架构的Windows 8平板Surface Pro,“将OS放到云端,从软件转向服务”,但这位高管同时指出:“谷歌才是最大的服务公司,还掌握Android生杀大权。”因此,英特尔的巨人转身,没有想象中的轻巧。

不可能与移动厂商完美合作

部分观点认为,英特尔若与苹果、三星、HTC等合作,强强联手,或者能擦出更多火花。但是,作为PC阵营中的大佬,英特尔之前与诺基亚主导Meego操作系统无疾而终,导致手机巨头对英特尔移动芯片的印象欠佳。

Meego

无疾而终的Meego操作系统

这位高管还表示,英特尔与原先的PC厂商合作密切,现在既然手机市场火热,这些老伙伴自然会团结在英特尔周围,延伸合作,“这就形成了PC阵营与手机阵营的双方角力,所以英特尔不可能与手机厂商完美合作。”

另一方面,英特尔会全情投入到移动芯片的设计与制造吗?这位高管直言,英特尔本来就不感兴趣这些低功耗、支持单任务的芯片,更专注于x86架构下的多核、高能耗处理器;根据当下的发展趋势,手机在未来将更着重多任务运行,刚好进入英特尔的优势领域,所以,怎么可能往回走?

来自博通芯片公司的内部人士则告诉手机之家,PC仍然是英特尔的大本营,更是公司的一大盈利来源,“移动芯片只是一个增长点而已”。同时,PC销量变为负增长,英特尔可谓内忧外患,更不可能全情顾及移动领域。

这位博通的内部人士还表示:“英特尔在PC时代的商业理念,沿袭到移动互联领域,仍是给予合作厂商资金支持,后者帮其推广芯片。”这种旧思路,在民风开放的移动领域自然行不通。

并不在意成品的高低端

内置Atom Z2460单核处理器,找来“非主流”厂商合作,英特尔对手机终端的落地考虑,似乎美中不足得很明显。联想K800和摩托罗拉RAZR i关注度高,但最终沦为“叫好不叫座”的产品,用户体验并不尽如人意,虽然三者的世界知名度不言而喻。

k800

联想K800是全球首款Intel inside的手机

因此,部分用户纳闷一件事,联想只能在国产手机中称王称霸,摩托罗拉早已今非昔比,英特尔为何在移动市场首先与这两位结盟?

有一点原因我已在上文中提及,英特尔和联想是PC时期的盟友,现在双方看到移动市场的空间,自然延伸合作领域。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科通芯城执行副总裁朱继志告诉手机之家:“英特尔对移动芯片的一期投入巨大,所以必须找到类似联想、摩托罗拉这样有实力,或者有底子的大公司合作,所以拉拢联想并不意外。”对于英特尔来说,它并不介意终端设备的低端或者高端,“最重要的是选择与谁合作。”朱继志补充到。

外围兼容元器件欠缺

如果说,英特尔为什么非要首先找到联想,其实还有2个更实际的原因,一个是学习成本的问题,另一个则是外围元器件的兼容性问题。一个简单的逻辑是,x86架构芯片的开发,必然需要熟悉这个架构的开发工程师,但是,恰恰主流手机厂商里的芯片开发工程师,对ARM架构的芯片更熟悉,这就造成一个学习成本的问题。

朱继志表示,一款ARM架构芯片的开发周期在一个月左右,而若让这些工程师重新学习不了解的内容,市场与用户等不起。

至于外围元器件的兼容性问题,则更让英特尔尴尬。为了兼容主芯片,这些外观元器件需要被不断调试,这本身已涉及到学习时间成本的问题;再来,由于ARM架构的主芯片占据市场大头,相应的外围元器件提供商自然先选择兼容MTK、高通、英伟达等的主芯片,其结果是支持x86架构的外围元器件选择性受限,往大方向上说,属于“产业链好配合程度”不够。

所以,英特尔选择联想,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困境。

这其实和微软切入移动市场的尴尬处境类似。由于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市占率有限,应用开发者多数处在观望状态,却对Android平台、iOS平台尽心竭力,导致Windows Phone平台的应用数相应得更少,用户对Windows Phone手机的热衷度更低,而另外两个平台的应用数相应得更多,用户越亲睐。

结语:

随着用户对智能机越来越高的要求,英特尔由于在芯片设计与生产上的领先优势,将会集中爆发出来。

另一方面,用朱继志的话说,英特尔x86架构芯片由于工艺、生产等环节的复杂度,无形中提高了任何厂商进入手机市场的门槛,如果得到实力公司的跟进,则可以做出英特尔平台上的差异化芯片,最终做出差异化的终端设备和用户体验,客观上可以缓减价格战。

但在当下,英特尔的固有优势,似乎显得“生不逢时”。马上就到2013年,这家芯片业的巨头会何去何从,现在仍是一个未知数。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