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危险了!英特尔全面进军平板市场

ARM危险了!英特尔全面进军平板市场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3/1211/129296.shtml report 5977

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领域,90%以上的芯片都是ARM架构的,而PC世界中拥有80%份额的Intel也正在觊觎这块领地,极力将自己的x86架构推向智能手机平台。在过去的将近30年里,英特尔是家庭和企业计算机微处理器市场的头号供应商,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的CPU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甚至连苹果公司近年也投向英特尔,改用英特尔的CPU。但英特尔总裁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并不满足于此。他憧憬有朝一日,英特尔的芯片能更普及—从大型服务器到小型多媒体设备,最终构成“统一计算”(continuum of computing)体系,这种体系涵盖多个级别的处理器,全部由英特尔的x86架构整合起来。英特尔实现这个远景的关键就被寄希望于其移动端的Atom处理器。

ARM危险了!英特尔全面进军平板市场

英特尔在移动端最大的竞争对手自然是ARM架构处理器,ARM7与ARM9的合理布局,使得ARM阵营迅猛发展。基于ARM7和ARM9内核的SoC处理器迅速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ARM公司是一个只是产权供应商,自己不生产和制造芯片,但是却给高通、德州仪器、英伟达三星提供设计方案,高通、德州仪器、英伟达和三星只需要根据ARM的设计方案或者进行部分修改,就可以进行手机芯片的生产,这就是目前手机市场占统治地位的ARM架构处理器。

在2013年之前相对于ARM处理器,x86架构的Atom处理器显然没有ARM处理器成功,尤其是苹果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对ARM的支持,让ARM处理器几乎成为了移动互联产品的芯片代名词。并且凭借NV,TI,高通,三星这些高级“打手”让自己的产品阵容逐渐扩大,并形成一定的垄断地位。虽然Atom在性能上可以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在便携产品对功耗的苛刻要求下,Atom变成了限速了的跑车,还不如ARM经济实惠。可随着英特尔近几年来在移动端的不懈努力,这种情况已经在2013年获得了改变。尤其是从技术的角度上看,新Atom处理器架构已经有着脱胎换骨般的革新,功耗不再是软肋,在处理器性能、制程技术上对ARM阵营的产品更是保持着一定的先进性。

英特尔与国产品牌蓝魔合作推出i系列平板产品

就在2013年,英特尔宣布与国产品牌蓝魔合作,推出采用最新Atom Z2580处理器的i系列平板产品,吹响了平板端对ARM的进攻号角。而据悉除了和蓝魔合作以外,英特尔将会全面组建中国珠三角集群,从把握这一群体所占领的巨大出货量的平板市场,以及从中国最大电子生产基地开始,向ARM帝国发起挑战。

国产平板由于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远比不上三星,更比不上苹果。像蓝魔这样的国产平板品牌,并没有获得ARM核心芯片品牌的更多关注,因此采用国产芯片的国产平板在性能和品质上更加比不过国际大厂的产品。而英特尔在此时伸出的橄榄枝,势必会让蓝魔等珠三角地区的国产平板生产商倍感欣慰。对技术的渴望,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以及对英特尔名头的追捧,让珠三角地区的厂商找到了新的突破点。

当然英特尔选择国内平板厂商作为对ARM挑战的突破口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国际大牌的智能移动产品对ARM产品是非常忠诚的,他们不愿意为更换英特尔Atom技术而投入成本;其次,ARM架构核心对于大牌厂商来说依旧够用,没有必要更换;第三,稳定的上下游关系让这些大牌厂商能够更平稳的发展。基于此三点,英特尔想要横插一脚简直是不可能的。而此时,作为ARM主流芯片照顾不到的中低端国产平板市场,就成为了英特尔的最佳切入点。

携手珠三角国产厂商 英特尔大举进军平板移动领域

这些国产厂商的品牌影响力虽然说目前可能弱于国际一线品牌,英特尔和中国珠三角国货集群的合作,看似不足以对忠于ARM阵营的国际大厂形成什么威胁。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国产厂商在全球的平板市场中都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市场份额,英特尔也许就凭借珠三角集群,能够打赢对ARM的反击。

而且,现在的平板市场,适合中国消费者价位、性能足够高,同时质量足够好的平板随时都可以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以前中国平板在没有英特尔加入的情况下,也凭借低廉的价格,多变的配置赢得了相当多的中低端平板市场。而当英特尔的技术被植入到国产平板当中的时候,技术上的缺失得以弥补,质量上的鸿沟也被英特尔抹平,品牌效应更不是问题,有英特尔的金子招牌呢。最后就是,国产平板依旧便宜的价格这个杀手锏。这样具有英特尔作为技术和品质保障以及品牌形象,又有国产平板传统的低价优势和广泛的渠道优势,英特尔在智能移动市场上完成对ARM的反击将会在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实现。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