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变高调 魅族/小米品牌差距何在?

被逼变高调 魅族/小米品牌差距何在?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4/0507/135147.shtml report 7072 如今,小米成长迅猛,大踏步的领先,自成一派,还顺手捧火了“互联网思维”这个时髦词,风光无两。再看魅族,这个小米曾经的死对头,不久前仍然不合时宜地小清新着。这一切需要承认的是魅族已经和小米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了,魅族不再是小米的“死对头”了。

当魅族在4月23日那天凑热闹似的抬出叫板价1799时,小编就远远地听见魅族那高冷的逼格碎了一地的声音。

魅族变了。

事实上,在前几年的手机市场,魅族与小米还是定义国产手机的双雄,凭借不同的产品特点及优势,两家基本上还是各有所成,并驾齐驱的。而如今,小米成长迅猛,大踏步的领先,自成一派,还顺手捧火了“互联网思维”这个时髦词,风光无两。再看魅族,这个小米曾经的死对头,不久前仍然不合时宜地小清新着。这一切需要承认的是魅族已经和小米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了,魅族不再是小米的“死对头”了。

tou

受到小米在2013年强势崛起的刺激,魅族才如梦方醒,创始人黄章,也就是在论坛里快意恩仇的J.Wong终于按捺不住。出山,发微博,连续降价,甚至发出了“今年会有五个产品,全线迎战小米”的檄词,将重新与小米一较高下的决心表现得毫不委婉。

1

黄章回归

让黄章改变做法的,正是他所看到的正在拉大的差距,小编将其总结为营销、产品线、生态三方面的差距。

营销

虽然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演讲时略显拘谨,但是在营销领域,他那张“嘴”真是无往而不利。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在创立初期就为自己的产品确立了一个明确且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宣传重心,就是以年轻人为目标消费群体和小米最常见的Slogan“为发烧而生”。而魅族从来没有真正地为自己确立过一个宣传重心,甚至低调到不怎么宣传。相对于其他厂商来说,魅族是一家比较用心做手机的公司,在魅族的手机上也能看出这一点,不追逐硬件参数,强调并认真琢磨体验(虽然有时候适得其反)等等。总结来,精致设计,清新文艺范等都是其显著的特点,但是这些辨识度很高的标签从来没出现在魅族的嘴里,更是没有花功夫去宣传,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这个理念的。而在这个花钱买吆喝的时代,魅族实在是曲高和寡,而市场也不能认同,目前的销量和热度都印证了这点。

1385271899151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如果到乡间去,能看到且人们能知道的一定是小米,而不是魅族。

160018522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还要说的就是已经被讲烂的互联网思维。直至今日,小米仍然将自己定性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其互联网手段也是颇为丰富。通俗的说就是那热闹往哪去,微博活动频繁、合作微信支付预定手机,合作QQ空间首发预定手机都是如此。而魅族由一家音乐设备厂商转型做手机,硬件厂商的底子更浓,互联网意识的比较断片,手段更是贫乏,既没有线上营销,又没有与其他具备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合作,显得十分乏力。

产品线与生态

小米着眼于移动互联网大势,以手机为龙头陆续发展了配件、电视盒子、智能电视、路由器等等印着小米品牌的产品,2013年小米单就配件就营收了超过10亿元。并且从近期小米路由器的发布,我们又看到了小米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勃勃野心。再把视线抽离地远一些,我们就能看见到,小米整个产品线是一个基于小米手机和MIUI的大生态布局,整个系统以小米手机和MIUI来起承转合,即将涵盖了日常生活使用场景的方方面面,而这个系统的KEY就是小米手机和MIUI。

2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而在小米有条不紊布局下一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魅族,在配件上还并不齐全、成熟,更别提所谓的产品线、生态系统了,这一点上的差距与营销上的差距一样大。相比于小米的大布局,魅族也是略显小气,而这并非一日之寒。

魅族怎么了

我们看到自黄章回归之后,魅族变得高调和富有侵略性,体现在魅族的声音越来越多和频繁的降价。但是这看起来更像是应对当下情况的临时权宜之计,和小米打价格战,魅族的收益并不多,毕竟性价比的行价1999元都是小米定下的,魅族的每次主动降价,小米也都“跟牌”,除了走高的曝光率,只能说魅族的举措收效甚微。

3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此外,目前的魅族的动作几乎是与早前多年经营的清新文艺小众精致的品牌形象背道而驰,随大流的魅族一点都没有原来低调的魅族酷,打破多年的品牌印象是否值得,还有待商榷。

102549-121224091539549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只能说,魅族现在玩的都是之前玩剩下的,有效果但不足以超越任何对手。接下来的时间,首先魅族应固守并加深自身产品精致、别致的产品特点,价格战只是眼前之策,过硬的产品还是硬道理。其次,加强营销,结合自己的直营实体店优势,如果有办法保持逼格又宣传得广而深自然是上上策。

查看更多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