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 中小屏成第一视力杀手

移动互联时代 中小屏成第一视力杀手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4/0526/136007.shtml report 5581

一年一度的爱眼日即将到来,保护青少年视力免受伤害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最新调查表明,我国有4亿多近视患者,其中青少年已成“重灾区”:小学生近视率达30%以上,中学生达70%,大学生达90%。而2010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小学生的近视率达22.78%。三年间,小学生的近视率上升了7.22个百分点。“2014中国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亦显示,在“小学生最流行的生活状态”排行中,“经常玩手机、iPad”被排在了第二位。不再是电视,不再是看书,甚至不再是电子游戏。在移动互联时代,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手持终端设备,正在成为影响人们视力的主要因素。

揭密偷走视力的元凶:高能蓝光

众所周知,长期观看手机和PAD,双眼紧盯屏幕,容易出现用眼疲劳,可能出现干涩、胀痛等现象,以及视力的下降。而一旦视力下降,还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眼部病变,甚至诱发身体方面的病变。解放军第187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师王开丽介绍,在他接诊过程中,遇到的学生近视群体年龄分布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最小的也就五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高中学生的近视率较高。而近几年,小学生近视也呈上涨趋势,学生无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去年,卫计委发布《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其中建议,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电子视频产品,2至6岁孩子每次使用不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因此,尽量避免长时间持续浏览显示屏,尤其是在移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观看手机和PAD等手续终端屏幕,显然是保护双眼的一个必要措施。

移动互联时代  中小屏成第一视力杀手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仅仅是减少对电子产品特别是手持终端屏幕的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视力受损的问题。事实上,真正偷走我们视力的元凶“另有其人”。据相关调查显示,眼下我们常用的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都是采用LCD显示屏,这种显示屏的背景光源中包含大量短波蓝光,这些短波蓝光具有极高能量,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进而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从而引起视力损伤。

另一个蓝光伤眼的原因是,蓝光的波长较短,容易造成散射,因此眼睛必须更用力聚焦。长时间下来,睫状肌紧绷、无法放松,眼睛容易疲劳、酸疼,可能造成假性近视。据台湾《康健杂志》报道:怡硕视光眼科诊所眼视光医师吴怡璁表示:“同时看6小时的3C产品和书本,看3C产品眼睛瞳孔缩更小,眼睛更疲劳。时间久了,身体会慢慢适应假性近视,度数加深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增大了。总之,蓝光的存在,会加速光敏感细胞的死亡,长期下去将会导致视力逐渐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由此可知,尽快用新一代的健康护眼屏取代当下仍是主流应用的LCD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健康护眼屏呼之欲出

据悉。两大手机巨头三星和苹果目前都正在考虑在即使研发的手持终端产品上逐渐采用最新的AMOLED屏。前者将考虑在即将出品的10.5寸平板电脑上采用,而后者则传闻会在今年秋天推出的智能手表上引入AMOLED屏。AMOLED全称为Active 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即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与广为人们所熟知的LCD相比,AMOLED的优势明显:不仅图像色彩更加逼真,而且反应速度更快、视角更广。而其更明显的优势还在于,比之LCD要更利于保护视力。

不同于LCD技术,AMOLED是通过红蓝绿三色有机材料的自主发光达到显示的效果,而蓝光材料在高能蓝光段所发出的光非常少,可以有效降低眼睛黄斑部位的损伤。另外AMOLED具有比LCD更高的对比度,在同等显示亮度下,人眼对于AMOLED的感知亮度比LCD要高,因此在黑暗的环境中使用AMOLED显示屏时,可以采用调低显示屏亮度的办法,避免强光对于眼睛造成的伤害。

鉴于AMOLED在健康护眼方面的优越性能,不仅仅是国际一线厂商在此领域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发与应用。一些有前瞻眼光的民族企业也力求有所作为。作为国内首家搭建完整AMOLED量产线的厂商,上海和辉光电是最早认识到AMOLED在护眼方面的优势,并且致力于通过在这方面的持续改善将护眼做到极致。通过在工艺和有机材料方面的优化提升,和辉光电进一步减少其AMOLED显示屏产品在435nm以下高能蓝光频段的发光,使显示屏在护眼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和辉光电市场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与国内一些著名学府及眼科医院进行实验合作,不断优化产品技术,加速护眼AMOLED的应用推广,以便在更短的时间内造福广大中小屏终端用户。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