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智能眼镜,很多人第一时间会联想到谷歌的Google Glass,因为无论从公司还是产品本身,它的名头都太过于响亮。其实,在国内同样有一家专注于智能眼镜研发和完整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上海塔普制造,虽然它并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熟知,但在智能眼镜这个领域,塔普制造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先行者。日前,本站记者在“CITE2015--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有幸采访到了塔普制造CEO余海,与他一同探讨了智能眼镜产品及市场的相关问题。
智能眼镜民用仍需要时间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智能眼镜还是太过于“科幻”,或者说有些遥远,回想当初Google Glass发布之后,那少得可怜的申请名额和各种限制条件,再加上国内市场炒到10万元的天价,似乎已经把智能眼镜与大众割离开来,民用普及更是遥遥无期。对此,余海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先进的科技产品,基本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线:最早先是军用,因为军用更多是不计成本的,例如美军很早就有类似智能眼镜的装备,但仅限于科研和小部分精英部队使用;军用过后,一般都会进入商用,在这个阶段成本还是很高,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高科技设备的投入可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回报会高于投入,或者带来更多的利益;在商用过后,才可能会进入民用阶段,这时候产品已经更加成熟,成本也在逐步降低,而且消费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也更高。例如电脑的发展历程,基本就是这样的一个节奏,虽然这不是绝对定律,但大多数先进科技都会经历相似的过程。反观智能眼镜,是一样的道理,谷歌做出的表率更多是证明了智能眼镜民用化的可能,未来智能眼镜应该会先进入医疗、执法等领域,提高相应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之后才是民用化的普及,所以这还需要一段时间,不是炒个智能硬件的概念那么简单。
应用和服务是制约智能眼镜普及的重要因素
在用户看来,现在无法使用或者普及智能眼镜,更多还是跟产品造价有关,或者说它是制约消费者接受的一个主要因素,但除了价格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因素,甚至说有没有更重要的因素。余海表示,价格对于智能眼镜的普及确实有很大影响,但这个因素更多流于表面,从根本来看,智能眼镜能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的最重要因素还是软件和配套的服务。拿一个最现实的例子来说,就算谷歌眼镜卖到1999元的价格,但是它的很多功能不能在国内使用,或者是功能非常单一,又有多少人会选择买单,这并不是假设,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买回来没用,或者没有太大的用处,谁会花这个钱,即使它的价格跟一台手机相同。所以,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一个大前提便是它能用、有用、好用,就像汽车,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上百万,但还是有很多人买,就是因为它的实用性。而塔普制造很早便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不仅仅是要做一个智能硬件那么简单,而是要打造一个整套的方案,包括相应的服务和软件。在今年年中的创新大赛上,塔普将着手建立智能眼镜App商店,力求把智能眼镜做得更加实用和稳定。
智能眼镜未来将成为穿戴设备核心
当解决了成本、应用和配套服务之后,智能眼镜会更容易从价格和使用角度被用户认可,但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被考虑进去,就是智能眼镜这种形态被用户的接受程度能有多高。毕竟除了近视的人之外,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戴眼镜的习惯,或者说即使近视的人也不一定会喜欢戴眼镜,只不过没有办法。这跟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不同,至少会存在接受程度的差别,就此来看智能眼镜会不会在穿戴设备的生态圈里成为小众产品。对此,余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智能眼镜未来将成为穿戴设备核心。”原因很简单,主要来自于两方面:1、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智能眼镜只能算是智能眼镜的初级形态,只不过是眼镜+智能,就像电脑一样,最初就是一个放满整栋房子的大机器,那也是一种初级形态,那个时候谁能想到电脑会发展成可以手持的设备。智能眼镜也是如此,现在它是眼镜的形态,未来可能就是一个镜框或者蓝牙耳机的形态,当需要浏览时可以加装镜片等附件,换一种说法就是模块化。其实,不应该把智能眼镜过于固定,将它称之为穿戴计算机更容易理解;2、智能眼镜在众多穿戴式设备中,更适合承担起穿戴计算机的任务,或者说作为核心和领导地位。因为人在接收信息时,眼睛是一个最重要的途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眼睛是窗口的原因。无论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手环,很多信息和功能都需要通过眼睛来获取,即使是通过手机作为中转,还是需要眼睛来看,而眼镜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它本就是与眼睛最贴合的产品,很可能未来智能眼镜会做成隐形眼镜的样子,所以说智能眼镜未来将成为穿戴设备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