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收入过千亿,华为手机的成功之道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7/1122/182126.shtml report 5362 此前,华为消费者业务发布过一组年中业绩报告,有一个数据,着实抓人眼球,也同样引发深思。2017年上半年,华为智能手机销售收入为1054亿元,同比增长36.2%。

此前,华为消费者业务发布过一组年中业绩报告,有一个数据,着实抓人眼球,也同样引发深思。2017年上半年,华为智能手机销售收入为1054亿元,同比增长36.2%。

在手机市场增长已经相对趋缓之时,华为手机的高速成长再次震惊了行业。

华为终端为何能成长如此迅速?华为消费者BG凭什么能成为华为成长的引擎?

近年来,华为手机的成长其实有目共睹,解决安卓卡顿所呈现出来的技术力、能在极寒、子弹等各种“虐待”下仍顽强的品质力、已经稳稳站上3000元以上价位的品牌力等,这些都已经是华为终端的标签,如华为消费者业务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朱平在采访中所说:“华为消费者业务这两年进行了彻底的转型。”

事实上,可以看到的是,在华为手机转型发展的背后,还进行了更深层的服务生态能力构建,这更加深了华为手机差异化的护城河,而面向未来的智慧布局则更呈现出了华为终端未来发展的更大想象空间。

生态建设,开启服务为王时代

华为发布的《2016华为消费者云服务白皮书》显示,2016年合作伙伴通过华为云服务分享到的收益超过28亿元,同比增长达86.6%。

今年已经被认为是消费升级元年,其实越是消费升级,用户越需要精品服务。可以说,华为消费者BG早已经洞察了这一本质,从去年开始,华为消费者云服务就以“精品”为核心进行拓展,用互联网的方法,通过端云协同能力,为华为手机用户提供华为主题、杂志锁屏、基础云服务、天际通、Huawei Pay、华为应用市场、华为视频等七大精品云服务,构建华为终端产品可持续发展的云服务生态。

截止目前,华为云服务用户数超2.8亿,汇聚了超过27万开发者,超过5600个应用获得全球推广。今天,华为消费者云服务在全球设有3大区域中心,部署了15个数据中心,服务深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以Huawei Pay为例,这是中国首家同时支持银行卡和公交卡的手机刷卡服务,已实现39家银行卡安全快捷支付,6个地域公共交通刷卡。

不仅华为消费者云服务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成长迅速,同时也带动了华为HiLink智能家庭生态建设,目前加入华为HiLink生态的智能家居品牌数量超过100家,品类超过50种,型号超过300款。

在国产手机竞争激烈胶着的今天,手机配置、拍照等所有性能指标都可以被快速学习和复制,但在服务上的多年积累却是一个超高门槛。更何况,华为消费者云之所以能提供全高清、无广告的35000小时精品片库,这背后还有着华为的整体实力——华为花重金购买片源。以华为全公司力量整体综合全方位服务,这其实也是华为手机在下半场竞争中的一大利器。

从手机行业竞争来看,手机硬件性能、渠道的竞争都将过去,在未来服务为王的年代,服务的竞争必不仅是核心焦点,也将是所有行业利润的根本来源。这更值得今天所有手机企业思考。

手机智慧战略的核心:端-云-芯协同

华为历来是一家长跑型选手,更注重的是可持续性发展。虽然当前手机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份额拼杀越加白热化,但华为一边务实地提升产品实力,一边为未来布局。

科技发展越来越快,智能手机被智慧手机取代仅是时间问题。人工智能更让手机能听懂、看懂、思考、对话,以类人的方式理解人的诉求,快速获取精准的信息与服务,手机将向私人助理的方向发展,为用户提供随时的友好、专业、贴心的个性化服务。

朱平曾表示,华为终端这几年已经在包括人工智能、AR、VR、云业务、云服务、运动健康等生态业务领域进行了技术和创新投入,这些投入必将会转化成为产业优势。

华为为什么能在手机智慧战略上信心十足?可以说,华为13年前开始投入研发芯片的确是华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布局。今天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不仅让华为终端减少了对手机供应链的依赖,更加自主和灵活,同时基于通信技术和先进工艺,加速深度学习的算法,支持异构计算,同时保护用户的核心数据安全。

面向智慧互联时代,华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展开布局,用端侧构筑全连接服务和全场景应用,芯侧打造流畅的操作体验和稳定可靠的安全保障,云侧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这些能力的实现,必须要有“端-云-芯”协同能力,这样才能形成一体化、有效的智慧应用体验。

对手机行业而言,不仅外界的诱惑多——如参数性能军备竞赛,而且市场喧嚣也多——如某个季度的市场份额排名,如果没有点定力,很容易被外界裹挟,而华为终端则让我们看到了不同。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00380067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