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出了自家旗舰级的Wi-Fi 6 AIoT路由器AX3600之后,小米紧跟着又发布了定位更亲民一些的小米路由器AX1800,329元的售价更接近于当前普通家庭路由的价位,那么这款加量不加价的产品表现到底如何呢?
外观设计
小米路由器AX1800采用了和AX3600相同的黑金配色,因为内置天线方案的缘故,小米路由器AX1800显得分外简洁,柱体外观看起来颇有点像是两个不带天线的AX3600拼到了一起,不过体积整体会小一些。
立式的造型占地面积仅97*97mm²,与一个大一点的水杯底座差不多,高度为222mm,底部布置有一整圈防滑脚垫,可以较为方便地放置在家中各个角落。
正前方线条内上下排布了「网络」和「系统」两颗指示灯,正常工作时两颗灯都是蓝色常亮状态,异常情况则是橙色示意,用户可以凭指示灯及时掌握路由器运行状态。当然,如果有打算放置在卧室的用户担心指示灯影响睡眠,也可以在APP中手动设置关闭指示灯。
背部除了「MI」logo就是各类接口开孔了,由上至下分别是千兆LAN口*3,千兆WAN口*1,12V DC电源接口和Reset重置孔,需要注意的是,可能是出于整体统一风格的考虑,LAN口和WAN口之间并未采用不同颜色来进行区分,配置网络时最好多看一眼,避免插错了接口。
硬件规格
小米路由器AX1800配备了高通IPQ6000 SoC,采用4核1.2GHz A53 CPU + 1.5GHz单核NPU架构,14nm工艺制程在路由器处理器之中属于高标准了,对功耗控制及发热表现等方面都有利。独立NPU的意义在于,面对数据包转发等“难度”不大,但“频度”非常频繁的任务,NPU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擅长对应特定任务的特性,为CPU分担压力,让CPU将注意力集中在更复杂任务的处理上。
目前市面上高通平台安卓手机本就占有更大市场份额,支持Wi-Fi 6的旗舰机型中骁龙865又是主流,全高通平台整合,在兼容性和稳定性方面的表现也更好。
小米路由AX1800还为2.4GHz和5GHz频段分别搭载了2颗独立信号放大器(PA+LNA),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都有明显提升,能更好适应普通家庭的布网需求。
配置便捷
小米路由器算得上是智能路由之中的典型代表了,在上手和配置方面一直有着出色的体验。在WAN口接入网线的情况下接通电源,通过连接默认公开Wi-Fi(无密码,具体Wi-Fi名见路由器底部),自动就会进入路由器管理页面(miwifi.com),当然,我们还是更推荐用户下载「小米WiFi」APP来进行配置和管理。
路由器会自动检测当前接入网络类型及工作模式,如果不需要拨号的话,用户就可以直接进入下一步设置了。如果你正好此前使用的也是小米路由器,那么通过备份文件导入,包括用户的个性化设置在内都可以直接迁移,新旧路由之间轻松实现无缝对接。
需要输入宽带帐号、密码却已经忘记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小米路由器AX1800支持从旧路由直接导入宽带设置,就省得大家还要翻箱倒柜或者打电话问运营商宽带信息了,具体操作如下:
1.在设置宽带界面,选择「从旧路由器导入宽带帐号密码」;
2.旧路由器正常接电开启;
3.使用网线连接「旧路由WAN口」与「小米路由器AX1800的LAN口」。
接下来就可以点击导入选项完成宽带帐号密码导入了,剩余设置步骤基本相同,设置完成后建议绑定路由,这样远程操作和管理路由下连接的智能设备会更方便。
路由的管理页面非常简洁,常用功能都在直接放在工具箱中比较显眼的位置,建议设置重启计划,可以选择在夜晚基本没有网络需求时自动重启,以保持路由一直工作在最佳状态。其余像升级助手、儿童上网保护、智能限速、访客Wi-Fi等功能都是非常实用的。
使用体验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Wi-Fi 6概念轰炸之后,大家对其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相关技术升级优势可以参考我们此前小米AIoT路由器AX3600的体验文章,简单来说除了速率等提升以外,Wi-Fi 6还能在多设备接入与多传输任务并发等情况下带来更好的体验,减少网络内故障和低速设备拖其他用户后腿的情况。
同时,小米路由AX1800还支持多台设备Mesh组网(通过后期OTA升级添加支持),组网完成后多台路由设备不仅覆盖面积更大,还会自动统一成一个Wi-Fi网络,根据用户设备当前的位置和具体网络情况来自动切换连接,让用户在家中的网络漫游更自然无间断。
使用小米10 Pro在日常家居网络环境进行体验,可以看到Wi-Fi信息页面中显示已经接入了Wi-Fi 6网络,5GHz频段连接速率1200Mbps,高于80MHz频宽5GHz Wi-Fi 5的866Mbps,百兆宽带也基本跑出了理论数据,并且延迟与抖动数据都很低,表现出色。
总结
随着Wi-Fi 6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都意识到了更换一台Wi-Fi 6路由还是很有必要的,而小米路由AX1800能以329元的价位满足普通家庭升级Wi-Fi 6及更多日常网络需求,再加上小米路由的配置、管理等体验一直很好,近几代产品的固件稳定性也有着明显提升,自然显得更加诱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