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真是一个伟大的工具,不仅让人与人的沟通变得容易了,还让很多事情做起来变得容易。就像Twitter之前你从来没机会和大腕直接对话,有了Twitter之后,一不小心,开复老师没准就回你一句。于是做手机也变得异常容易。
软件可以外包,UI可以外包,硬件可以外包。原来做一部手机需要把自己练为全能战士的时代似乎过去了,中国的这些企业家们一个劲的往里钻。于是手机本身反而成为不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营销。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自微博诞生之后,利用公众的好奇也好、愚昧也好、善良也好,不断的有各种跌宕起伏的事情冲击你的眼球。要么是今天传出某个互联网公司要手机,随后又辟谣,辟谣后又出谍照,再辟谣,一遍一遍刺激着大家的好奇心,满足观众的感官。就在大家认为这事真的不靠谱后,第二天产品就发布了,之前的辟谣都成真。于是大家骂也好,吐槽也罢,总之这个手机吊起了胃口,统计一下转发量,总共数百万,影响人群上亿,多么成功的营销啊。
这种事太多了,就在不久前,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口碑营销团队,如何画出一条优美的曲线,曲线高低代表着舆论的走势,在经历了几次上下翻腾之后,那曲线的结尾就像受惊的猫尾巴一样往上翘,而整个故事的前前后后都是一个团队在运作。作为专职新闻的我,在写过无数篇以“传”为开头的文章后,深深有种受骗的感觉。
所以大家能看到,很多中国手机厂商没有在做产品,而是在做营销。悲剧的是,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新生手机厂商都是营销大师,他们聘请了极其专业的口碑营销团队,用各种方法将产品推向热度排行榜首。产品发布后,为了保持热度,各种粉丝聚会,优惠折扣,拍短片,时时刻刻让自己站在聚光灯下。
但他们并不总是成功的,目前为止,做得好的我只欣赏小米一家。雷军主张的“铁人三项”做手机确实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后续的跟风者基本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复制或者衍生。但我始终认为,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绝对不在于营销,而是研发实力。
营销真的不能让一家公司长久。每每对当下中国市场的繁华产生困惑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到底哪家能存活,有没有前车之鉴。我整理了一些波导的资料,简单说来,波导靠自建渠道起家,产品推开十分迅速。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类似,市场处于迅猛增长期,自身的增长得益于市场的扩容。但波导在市场饱和后,庞大的渠道反而成为累赘,这还不是致命的,最严重的打击来自于产品,由于过度重视规模,波导在研发上原地踏步,被诺基亚轻松打败,在诺基亚有了低端之后,波导更加无处容身。
所以看今天的中国手机厂商,用一句庸俗的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百家争鸣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就像赛跑一样,大家不练耐力,跑去练嗓子。我想苹果和三星,没有哪家营销团队比得上中国的任何一家手机公司吧。如果现在让我选择国产有几家会在未来存活,我的答案是不超过1家。
就像师傅最近老说我不会包装自己,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没有地基,何来大厦,这个道理小学老师就教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