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打车、拼车、专车之后,停车市场也风生水起。截止2015年7月,就有一百多家做互联网+停车的公司,竞争的红海俨然变成血海。很多人说互联网模式是轻模式,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停车企业也是朝这个方向走的。现阶段智能停车公司有两种进入市场的方式:一种是以“玩转停车”“停车百事通”为代表的轻公司,他们通过购买地图数据,开发手机APP,融资,烧钱补贴,获得流量,主打查找附近停车场等功能,关注C端用户的体验;另外一种以ETCP为代表的“轻重结合”公司,通过免费为传统停车场升级道闸设备,获得停车场的大数据,之后再深耕C端用户。
首先,停车场是一个“场”,属于一个是物理空间。停车场空间是属于资源有限的城市空间,也属于一个产生收益的空间,本质和房地产没有区别。在一个城市中,空间越用越紧俏,单价也会越来越高。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写字楼租金暴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城市中商业空间的稀缺。”这是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的最新观点。同样,停车场空间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的现阶段,也会越来越稀缺。
以上海市场为例,房价高,停车场费用也高。酒店停车最高达80元/小时,社区每月停车涨到2400元。很多智慧停车行业的本土公司觉察到ETCP不断获得有限的停车场资源,也开始依靠自身背景,抢占停车场空间。虽然没有形成规模,但如果最后被收购,就能坐地起价,卖个好价钱。其背后的逻辑及时,有限的停车场空间,价值会越来越高。
汽车数量的高速增长,造成停车空间的稀缺
而现阶段互联网+停车市场,空间成本远远高于时间成本。对于类似ETCP、捷顺等轻重结合公司,虽然前期干着“最苦、最累的地推,显效比较慢。但是从长期来看,将会积累巨大的竞争壁垒和优势。资金不雄厚的团队玩不起,前期会很费钱,而以ETCP为代表的重轻结合的公司,在竞争中数据红利会在停车场设施全面铺开时显现出来。
ETCP不断扩张停车场资源
其次,停车场是一个“场景空间”,包括支付场景,沟通场景,停车场景。构建场景空间的目的建立深度链接,获取流量。比如:微信链接人与人,谷歌链接人与信息,大众点评链接人与本地生活,ETCP链接人与车,腾讯链接一切。现在的很多互联网+停车企业搭建的支付场景和沟通场景,与用户建立链接,在逻辑上无可厚非,但在实际操作中缺存在天生缺陷。
在市场教育阶段,用户对智能停车的支付场景和沟通场景并不熟悉。车主会开车之前打开停车软件,查找附近停车场吗?未来会,但现在不会。很简单,因为市场教育不够,消费者的习惯还没有培育起来。如果想通过补贴黏住用户,付出的成本就是无底洞。
以美团来说,其依靠大量补贴吸引用户,但如果美团停止补贴,或是竞争对手增加补贴力度,那么趋利避害的用户就会去选择相对来说更实惠的团购网站。空间资源是有限的,在战略上必须抢先一步,而流量本身是流动的,美团的用户也是大众点评的用户,滴滴的用户也是快的的用户,美团的会员也可能是大众点评的会员。想想滴滴打车为了培养用户习惯,花了多少美金!
同时,单纯手机APP构建的场景是非常脆弱的。场景空间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链接方式。支付场景和沟通场景的链接方式在没有绝对的惊喜体验时,本身就很脆弱。比如,微信红包在春节时,能够建立一个绝佳体验场景,才能达到30多亿次。而停车APP的支付场景和沟通场景并不是最好体验环境。在停车场才是体验最佳的场景。也就是在你停车场时,消费场景、支付场景、沟通场景才能构建起来。
ETCP电子支付不停车系统,创造最佳的停车场景
因为如不在不利条件下放弃部分的土地,盲目地举行绝无把握的决战,结果丧失军力之后,必随之以丧失全部的土地。其实,互联网+停车市场更侧重空间资源,而想要与用户建立链接,也必须是通过“停车场的空间”而非沟通与支付场景。简而言之,互联网+停车现阶段就是“以时间换空间”。
两种不同思考逻辑不仅仅是切入市场方法的差异化,更是两种不同的市场发展路径,有可能是导致不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