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生活先行者 大众点评踩了哪些坑?

本地生活先行者 大众点评踩了哪些坑?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4/1031/145712.shtml report 4253

 

10月28日,笔者与大众点评高层的沟通中,了解了大众点评当年发展的“试错史”。当然,从大众点评的发展也可以看到,单纯依靠互联网模式的公司可能要遵循“快鱼吃慢鱼”的节奏,但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耕耘,有些事儿确实急不来。

大众点评成立于2003年,前两年,创始人张涛与很少量的员工在打造点评、社区的雏形,直到2005年曾任雅培中国市场负责人的李璟、上市公司副总裁龙伟、有创业经验的张波、在美国读完MBA回国的叶树蕻加入公司,创始人团队才慢慢齐备。2005年到2008年期间,大众点评快速尝试了很多模式并最终找到了可盈利的商业模式,而期间最慢的工作无疑是用户点评信息的积累。

据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张波介绍,大众点评在最初的阶段是出书,把用户在网站上对于美食的点评汇集起来就是一本纸质书籍,取名为《精品美食》,创始人们曾经觉得出书也应该可以作为一种商业模式。

当然,出书在当时是赚钱的,比如在上海出版的《精品美食》发行量10万多,每本净赚5元,而且这种模式杭州、北京等多个城市复制成功。但是随着印刷成本的增加,以及用户的注意力也不会一直停留在书籍上,这种尝试终于告一段落。

接下来的尝试是实体的会员卡,当时持有大众点评的会员卡去餐馆吃饭是一个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因为只有在大众点评体系内的高级用户才有这样的特权,而且去吃饭的时候可以打折。实体会员卡收入最高的时候一个月有几十万,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餐馆线下流程不顺畅,最终没能大规模推广。

虽然看起来实体会员卡并未成功,但这个尝试给大众点评一个参考。既然用户对优惠信息感兴趣,那为什么不能做电子优惠券呢?之后的尝试就是在网站上增加电子优惠券产品,用户如果喜欢可以输入手机号得到电子优惠券,而商户通过优惠推广可以得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电子优惠券的火爆让很多商户看到了商机,希望能在大众点评的网站上投放广告来获得更多的关注。但当时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大众点评2008年以前一直在刻意放缓商业化进程,比如增加商户投放广告的各种限制,以及减少广告位的数量。

快速试错的背后,大众点评用户点评信息的积累一直在使用“慢”字诀。慢的结果就是很多用户不是为了增加点评数量而撰写,而是为了在分享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同时,大众点评的点评质量也很高,能为更多人提供参考。

大众点评从创立之初,就开始组织点评用户的线上、线下活动,除了常规的试吃、品菜等活动之外,还组织二手资源置换等活动,营造出非常浓厚的社区氛围,这些用户在私下也是很好的朋友。就这样,大众点评积累了一个活跃、热心又专业的用户群。

2007年,杭州口碑网发力,先推出了把大众点评信息直接到口碑网上的“一键搬家”功能,又接着10元一条“买”用户的点评。张涛回忆,“当时还是很担心的,但最终发现,热爱写点评的用户真心在意的是一个客观的平台,而不是10元奖励。”

这件事也让大众点评在对待“点评”的事情越来越慎重,之后为了防止对商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禁止销售员工自己写点评,把这个行为列为“高压线”,以确保大众点评能够成为一个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平台。

之后,大众点评凭借推广业务实现了盈利,但是张涛不愿意错过移动化大潮和团购的机会,因为选择了延迟上市。

今年2月,大众点评接受腾讯投资入股,据消息人士透露,当时大众点评估值已经超过80亿美金,当然这个消息未得到大众点评高层的确认,但从今年大众点评的投资、业务扩展来看,昂年踩过的那些“坑”,都是有意义的。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