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人性化的享受车内智能互通?如何更无缝式的享受车外信息互联?如何更懂「我」的享受人车合一的汽车生活?这三大命题,我们不断找寻答案。
而就在LINC2015汽车创业大赛上,在参赛选手们的解决方案中,我们看到的,不单单只是一个思路的引申延展,更多的是对未来「智享」汽车生活的愿景描述。
比如说,采用“强度高、重量轻”的碳纤维材料,整合车身和零部件的生产制造,甚至可以根据整车厂的具体生产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设计合作方案。除此之外,更可以为汽车改装的玩家们提供新的「拆卸弹药」,对传统工业制造的生产属性和制造流程提供了另一种达成途径。
比如说,车内互连不再是数据与数据的冰冷对接,而是多种形式、多种入口的人性化感知。我们看到语音输入的精准识别,我们看到体感测试、道路环境的精准感知,我们看到司机驾驶行为习惯的数据采集,智能后视镜、智能HUD、智能语义理解和语音交互等等,都在诠释着如何倾听车主的表达,如何更懂车主的肢体和语义表达。
比如说,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思考汽车周边及汽车后服务市场的消费选项时,不再以「汽车」为消费主体去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而是以「车主」的最大便利性为思考依据。因此,我们看到,上门类保养服务、社区类维修店铺、中心枢纽区域的汽车共享等,都将主体调整至以「人」为本的消费核心,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消费惰性。
更贴近「人」的消费需求,这不单单是创业者的独家秘笈,更是一辆车、一个品牌得以打动人心的雪夜暖手炉。吉利博越与LINC一样,伊始就秉承着「以人为本」的价值最大化,试图从设计、做工、理念等不同角度来满足被互联网养叼了的用户胃口。
首先,在参与感与互动形式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让一款车在正式问世之前就能与民众建立联系,产生用户粘度呢?全民定名、招募“首席体验官”这些创新尝试是吉利博越给出的标准答案。用户的意见与反馈,甚至亲身参与其中的产品性能测试等,被完全真实的反映在产品的最终落地上,成长式、调整型的产品生产策略不只是互联网的速度能及,整车厂产品的迭代、升级、更新之力度同样不容小觑。
其次,在互联网产品日益贴近民众的今天,如何缩短一辆新车的试用及使用的全流程呢?这一点,浸润电商多年的吉利自有心得,而吉利博越的产品推新也将借鉴日益理性回归的电商打法。“不搞价格战、落地服务确定性”,将噱头彻底击碎,还原真实可触摸的服务落地。
我们常说,一款产品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不在于或花哨百出的价格战、或中看不中用的情怀范儿,而在于它切实的击中用户的需求「七寸」。而对用户来说,正中靶心的感觉不是隔靴搔痒的浅尝辄止,也不是一时兴起的意兴阑珊,而是那一味总能炼出功效的引子,伴着清风袅袅袭来。
具体而言,用户对车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出行,一辆车,开始愈发与精致的生活画上等号。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吉利博越在设计上做足功夫,著名汽车设计大师彼得·霍布里主导,外观采用了最新家族化的“水滴涟漪”式格栅设计,前大灯造型犀利动感,发动机盖上的两条凌厉折线,赋予前脸极高的冲击力;内饰方面,中控台设计灵感来源于杭州西湖著名的“断桥残雪”,简洁流畅的线条的确勾勒出拱桥造型,配以中控面板的水波纹理,中央扶手的灵感来自中国书法,寓意美好的回纹装饰在车内细节处的运用,更是凸显出“精品”二字。
而在博越内饰结构设计方面,大屏彩色液晶数显仪表台、触手可得的中控台、集中化的功能模块处理,形成环抱式飞机驾驶舱设计风格,更方便驾驶者快速、清晰地读取车辆信息和进行功能键操作,大大提升车辆操控感。
目前的时代,能否抓住用户,看重的不是铺天盖地的席卷之势,而是从产品雏形、理念伊始、设计之初就开始不断加持、补送的一缕真气,形神聚在。这一点,不论是以整车产品为代表的吉利博越,还是以创业项目为代表的LINC2015汽车创业大赛,我们都在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