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小米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这意味着成立8年之久的小米终于开启了上市之路,这也有可能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纽交所上市之后全球最大IPO。外界一度预测,小米有望成为仅次于BAT的第四大互联网科技公司,而雷军也极有可能问鼎国内新首富的宝座。
但在招股书递交半个月后,业界和媒体趋于冷静,小米的估值预测普遍被下调至700——800亿美金。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招股文件更加透明地呈现了一家公司的根本属性、业务结构、资金情况和面临风险,让投资者和吃瓜群众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到小米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就目前来看,招股书中存在影响小米估值的三大隐忧。
手机业务可能碰到天花板
众所周知,2016对小米来说是噩梦般的一年,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5.1%跌至8.9%。而2017年小米咸鱼翻身,业绩同比暴涨56%,互联网服务和IOT业务也在增长的轨道上,这些都为业界早期看好千亿估值提供了信心。
但招股书同样也反映出,小米虽然号称三驾马车并行,但手机业务仍然是小米的绝对核心。从招股书信息可知,目前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占到总收入的70.3%。如此高的占比,为号称“互联网公司”的小米带来一定的风险。
首先,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开始下滑。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62亿台,相比2016年的14.68亿台下滑了0.5%,中国市场甚至出现了罕见的5% 的出货量暴跌。这是智能手机市场有史以来出现的首次下跌,意味着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需求已逐渐出现了疲态。
业界预测,未来两年出货量仍将呈下滑态势。在市场已经趋近饱和的前提下,除非有革命性产品推出,否则无法进一步提高整个市场的天花板。
其次,小米的手机业务在国内面临着巨大竞争。根据IDC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华为、OPPO和vivo位列前三,瓜分了中国市场53.9%的份额,小米位列第四,仅占12.4%。
在国内市场增速放缓的前提下,手机厂商要获取利润已经变得相当困难。近三年华为消费业务增长稳健,其销售规模是小米的1.9倍——2.6倍之间,更别说还有来自同价位的OPPO和vivo的竞争。
更大的挑战来自海外市场。小米在2017年的咸鱼翻身,海外市场功不可没,尤其是印度。招股书显示,2017年小米实现收入1146亿元,海外占了28%。其中印度市场的贡献最大,销量为2250万台,几乎已是当年国内销量5094万台的一半。
可以说,是国内市场和印度市场共同把雷军抬进了IPO。然而,小米在印度市场的硬件利润率很低,如果想在印度市场赚到钱,需要增加互联网服务收入,这时候竞争对手就从手机厂商便成了谷歌安卓。无论是广告收入和游戏生态,很难说小米具备足够的优势。
此外,早在去年8月印度就以“担忧数据泄露危害安全”为由,开始大面积审查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这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迹象。
如果海外市场展开不利,对小米的营收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点招股书中也有所提及。
综上所述,小米在手机销售方面虽然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相比竞争对手来说尚未形成足够的壁垒,同时比较依赖海外市场。未来面临的巨大竞争和压力,无疑是影响估值的关键因素。
互联网和IoT的故事不够动人
近几年,小米一直在弱化自己“手机公司”的属性,招股书中表示“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雷军也多次强调小米业务由“铁人三项”:硬件、互联网服务和新零售构成。
这并非只是互联网公司比手机公司听起来更有逼格这么简单,从收入和盈利的角度看,纯运营型的互联网公司具备持续运营的基础,而硬件公司产品生命周期要短于前者,并面临着更高的获客成本和低毛利率。通俗点说,即使是史上最受欢迎的手机款式,生命周期都不会比某个热门网游更长,而且还需要上游的生产线和下游的门店宣传,成本投入远高于后者。
对公司的属性定位,毫无疑问会影响它的估值,小米希望向硬件和互联网两重属性上靠拢。那么小米的互联网属性战斗力几何?
前文已经提及,小米的IoT和互联网服务占据了总收入的29.1%。从招股书看,小米的互联网收入主要来自于游戏联运和MIUI广告,1.9亿的用户月活为MIUI带来了可观的广告收入,但这些仍极度依赖手机生态,而且2017年互联网服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8.6%,显然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们再来看小米的另外一条大腿:占据20.5%收入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在这一块,小米的主要武器是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盒子和翻译机和未来的AI产品,并且被冠以“新零售”这样的时髦称谓,本质是利用了智能手机的数据和资本延展出去的生态链。
小米在IoT上花的力气不可谓不大,招股书透露,截止2018年3月31日,小米投资和管理了210家生态链公司,其中90家集中在硬件和生活消费品,已经连接超过一亿台的设备。种种动作,意在通过拔高自身IoT的地位,为估值加码,某种程度上走的是苹果、三星的路子。
但小米的IoT之路绝非坦途,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来自纯互联网公司的直接竞争,而最大的对手正是BAT三家大户。
小米与BAT的IoT路线差别很大。小米是做手机起家,因此它是直接从硬件上层入手,先做手机,然后做手机配件,再到智能硬件。而BAT三家都是从底层做起,也就是操作系统。在这方面,互联网公司明显具备更大的优势,无论是从技术、资金还是用户体验而言。
以阿里举例,阿里是以阿里云和AliGenie语音平台为轴心,提供开源产品、商业平台产品、开发工具提供给开发者,使更多硬件设备实现物联网,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子。
百度也同样如此,2015年9月,百度就推出了对话式人工智能秘书度秘,这被认为是后来的百度智能语音系统DuerOS的雏形。DuerOS也是国内互联网巨头推出的第一个成熟的智能语音开放平台,截止2018年Q1,DuerOS已经与160家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共同推出了超过90款智能硬件。
此外,阿里、百度和腾讯都推出了搭载自己智能语音操作系统的智能音箱,即阿里的“天猫精灵”、腾讯的听听,百度还推出了国内首款带屏智能音箱“小度在家”。这些都意味着互联网巨头开始抢占智能家庭的唤醒入口。
与此同时,小米还需要面临内容生态劣势,招股书显示,小米的内容服务主要来自于其第三方互联网服务伙伴,比如腾讯、爱奇艺等,缺乏自有内容的同时,功能品类也较为狭窄,难以和BAT这样的内容大户竞争。
综上所述,互联网服务和IoT业务虽然让小米摆脱了手机公司的固有印象,但无法摆脱对手机业务的深度依赖,在三个层次都没能建立起足够的优势,这也明显会影响到投资人的信心。
专利阴影挥之不去
就在小米赴港上市的关键时间点,5月11日酷派集团在香港发起媒体沟通会,认为小米侵害了其“多模移动通信终端通话记录界面系统的实现方法”等专利权,对其予以起诉,要求小米停止生产相关产品并赔偿损失。实际上这是小米自创立以来,专利纠纷频发的一个缩影。
招股书中既然强调了小米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那么专利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这意味着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归属,也直接代表着一家公司的创新实力。实际上,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也对此做出了说明。
千万不要小看专利纠纷带来的严重后果,爱立信在印度发起的诉讼导致印度政府向小米发出临时禁售的决议,对小米的印度市场进军之路起到极大阻碍,最终需要缴纳一大笔保证金才得以继续销售部分型号。
另外,2015年11月19日,美国BlueSpike公司起诉小米公司旗下产品侵犯其专利;2016年荷兰皇家KPN公司在北京起诉小米侵犯其专利权……虽然最终未做出禁售决定,招股书并未提及,但起诉过程迁延日久,拖慢了小米的国际化路程,并带来极大的诉讼成本。
小米其实对专利这一块相当重视,一度开启“买买买”模式:2015年10月收购了博通公司31项无线通信专利;2016年2月,小米从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购买了332项美国专利,涵盖“储存管理、控制逻辑、序列编码、电脑封装、手持终端、线路板”等诸多领域;2016年6月,小米再度从微软手中购得1500项专利等。
但是,这些专利可以说“偏科”严重,主要集中在用户界面和使用体验上,对于硬件芯片和通讯协议等基础技术相对落后,这可能和小米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偏轻有关。2017年小米研发投入31.5亿元,占总支出的2.7%,对互联网公司来说相当少了。
据公开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小米有不少于30项实用新型专利被他人发起无效宣告,其中15项专利被宣告全部无效,7项专利被部分宣告无效,仅有8项专利维持有效,由此可见小米的专利实力有待商催。在未来的专利诉讼中,即使能避免相关产品禁售的最坏结果,巨额专利授权费用也会对利润率仅4.7%的小米带来极大的压力。这也是业内对小米上市估值预期下调的原因之一。
小米赴港上市可以说是今年最热门的科技IPO,雷军经过8年时间,成功把小米打造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象级公司,“小米模式”也成为新零售的教科书,为人们称道。上市之后,无疑能够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但是就目前来看,招股书存在的隐忧使得人们对千亿美金的估值尚存疑虑。
在上市之后的未来,小米还要面对来自于手机、互联网服务、IoT业务的三重压力,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雷军能否带领小米追赶上BAT的脚步,成为真正的第四巨头,守住这份风险带来的机遇,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
免责声明:
1.本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2.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