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5G时代智能终端变革 OLED显示技术或成关键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9/0823/198924.shtml report 8636

8月21日,三星在北京发布了新款5G手机Galaxy Note 10+ 5G,而在此前,中兴于8月5日率先发售了国内市场首款5G手机-中兴天机Axon 10 Pro 5G,随后华为也紧跟脚步,于16日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5G手机Mate 20 X 5G。5G手机的集中上市,也让大众惊呼“5G时代真的到来了”。

除了这些5G新机的发布,小米、荣耀、OPPO、一加等多个品牌也都公布了5G手机的发布计划。根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显示,目前已经有8款5G手机通过了3C认证,其中华为占了4款,其他品牌各有一款机型。由此可见,5G手机的陆续上市,将会成为2019年的重要趋势。

今年发布的新品5G手机,集体定位于旗舰机型,因此也拥有了诸多尖端技术。比如支持5G网络的数据芯片、更快速的处理器CPU、以及大尺寸的OLED屏幕。

随着近年来显示技术发展,OLED屏幕的应用率飞速提升。据IHS报告指出,AMOLED 未来几年需求增长依旧强劲,智能手机市场预计2021年市场渗透率将达42%。更为直观的是,2019年OLED屏幕已逐步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并且开始进入中端市场。行业普遍认为,随着5G网络应用的逐渐深入,OLED屏幕将会为智能终端变革带来更多可能。

智能手机与屏幕技术的“相互作用力”

在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中,屏幕往往成为手机变革的“推动力”。可以说,智能手机与屏幕技术的相互作用,才造就了蓬勃发展的智能手机行业。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屏幕的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推出了以“大哥大”为代表的功能性手机,那时候手机屏幕的作用只是显示数字、文本信息,只能满足人们打电话、发短信的需求。

1998年,西门子推出一款具有彩色屏幕的手机S10,虽然仅能显示4种颜色(红色、绿色、蓝色和白色)。虽然它从外观到屏幕都不是那么漂亮和实用,但在当时已经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西门子S10的出现,开启了手机彩色屏幕的发展历史。

2007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它融合了触控屏iPod、手机和互联网浏览器的功能,将“智能手机”真正地带入人们的视线。相对于当时的大多数手机,iPhone通过电容屏幕和多点触控技术,让人们发现即使没有实体键盘也可以灵敏地操作手机。从此,屏幕成为智能手机时代交互的重要设备。如今,智能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屏幕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各大厂商对于屏幕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OLED屏幕成为智能终端的创新突破点

近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在线视频/游戏等应用的普及,用户更加关注智能手机的显示和交互功能,对更大尺寸屏幕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OLED屏幕凭借可弯折、丰富色彩、高对比度、低能耗、轻薄等特点,为智能手机的进化提供了更多可能,也成为智能终端的创新突破点。

5G时代中,可弯曲、折叠的屏幕是智能终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实现这种新形态的终端,屏幕厂商可谓功不可没。三星、维信诺等屏幕厂商,通过对柔性显示技术的深入挖掘,为终端厂商提供了可随意弯曲的柔性屏幕。正是有了柔性屏幕,才促成了折叠屏、柔性屏手机这种新形态终端的诞生。

另外,作为智能手机另一种形态代表,实现真正柔屏柔用的腕机也已经出现,通过采用4.01英寸柔性AMOLED屏幕,实现了柔性屏幕形态的真正应用。而此类创新形态产品的出现,维信诺等屏幕厂商的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OLED屏幕除了在智能终端领域大显身手,还在智能家居设备领域提供赋能,助力实现“泛在屏”时代的显示需求。基于OLED可弯折特性,智能家居设备不再需要受制于屏幕形态,这也意味着未来智能家居、娱乐终端将会拥有更多新的形态。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在OLED屏幕逐渐普及、助力5G时代下智能终端变革的背后,正是中国屏幕厂商的坚持与创新。而以维信诺为代表的中国屏幕厂商,也正与产业链伙伴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智能终端的进化与变革,为人们带来全新“视界”。

 

来源:北国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手机之家无关。凡来源非手机之家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手机之家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601436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