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alys在2011年Q4统计的全年智能机与PC出货量(图片源自互联网)
苹果当年掌门人乔布斯的独到之处,在于将趋势预测付诸实践,并为终端消费者所用,因而成就一世英名。而联想到英特尔在移动芯片领域“起大早,赶晚集”,如今被晚辈ARM绑架在移动处理器门槛之外,多少参杂点尴尬和讽刺。
PC处理器优势积淀
当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逐渐普遍接触台式机、PC、笔记本以来,“Intel Inside”的广告便铺天盖地冲击着消费者的视觉神经。广告的“魔弹论”效应,加上英特尔处理器本身的设计与工艺优势,这位美国巨人成为高端PC的天然标签。
英特尔逐步超越“摩尔定律”
从20世纪60年代的大型机,到80年代的台式机,再到后来的笔记本,英特尔在处理器领域的累积,无人出其右。而在 “摩尔定律”的标准下,硬件驱动软件成为行业规则,英特尔几乎掌控了PC的全产业链。
为了在移动领域分羹,也为了将固有优势转接到新领域,英特尔在三进三出之后,将2012年作为再战移动之元年。
Intel Inside手机开始生长
印度XOLO X900的正式上市,成为英特尔的元年首发。同在2012年第二季度,这家巨头结盟PC时代的老伙伴,并和欧洲运营商保持密切互动,联想K800和Orange定制机因而诞生。
联想已成为全球最大PC制造商,并跻身全球第五大手机制造商之列,包括后期与全球第四大手机制造商中兴的合作,以及与欧洲大型运营商Orange的结盟,英特尔这招“借力发力”,或者所谓的强强联合,帮助其快速切入移动领域。
联想K800手机搭载英特尔Atom Z2460
而且,作为一个行业的新入者,中低端产品是打开市场的机会。加上包括印度、拉美在内的新兴市场的显性或隐性需求,英特尔又在上市地区积累的品牌知名度,这位巨人在这一年多来迈出的路径,至少没有过大的偏差。
再一次软硬通吃
自然,在硬件方面强势切入的同时,软件上的跟进,包括更大范围的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的打造,英特尔更需要转换思路。在保持固有优势的同时,守住空杯心态,扎实做好软实力,更为重要。因为作为PC巨头的微软,在面对移动互联网时,搭建软层面的平台,同样刻不容缓,且遭遇强敌。
英特尔在两三年前已收购迈克菲
因此,英特尔在发布智能手机参考设计之时,考虑到了对Android平台的优化。特别是在2013年初推出双核处理器Atom Z2580、Z2560和Z2520以来,更为上述平台释放诚意,包括增强了Dalvik VM runtime优化、基于x86跟踪的JIT、本机代码生成、Javascript和HTML5代码执行等,为开发者提供了更智能高效的环境。
在电池续航力和系统安全性方面,英特尔则通过新的固件、驱动程序和中间件进行专门开发。比如迈克菲,这是英特尔在两三年前的一个收购项目,目的是将前者的技术整合到英特尔平台当中,提供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
结语:
英特尔这一次重返移动圈,不仅强敌如林,而且个个对手毫不逊色。虽然在处理器设计与制造领域积累颇丰,但考虑到移动芯片领域的灵活、机动与快速变化的环境,英特尔能否在新领域成为总舵主,掌握整个移动产业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