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Shokz Trekz Titanium骨传导耳机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6/0223/164777.shtml report 17521

 

对于关注骨传导耳机的消费者来说,应该不会对 AfterShokz 这个牌子感到陌生。作为由深圳企业韶音科技于 2011 年创立的品牌,其在过去数年间推出了多款有线、无线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而本文的主角 Trekz Titanium,则是他们旗下最新的一款运动耳机,它于去年在 Indiegogo 上募资成功,很快便会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正式发售(台湾仍在和代理商洽谈中)。

在体验 Trekz Titanium 之前,笔者只有过几次短暂接触骨传导技术的经历。而在将其真正带入日常生活以后,感受确实挺新鲜、不同,期间的心得,接下来就跟大家细细分享啰。

外观及配戴感受

跟同公司的 Bluez、Sportz 系列,以及市面上大多数的骨传导耳机一样,Trekz Titanium 也依旧采用了后挂式的设计。不过厂方此番放弃了原先无线产品线惯用的「大包围」颈带,取而代之的是更细巧、耐用的钛丝框架 + 橡胶外皮组合。名字中「Titanium」的由来便是出自于此,设备内部所用的,应该就是跟俗称「β 钛」眼镜架上一样的钛合金材料。其优点是份量轻且韧性好,相对来说,的确更适合用在便携、运动类的耳机之上。

没有了「大包围」的 Trekz Titanium,身上也减去了几分「突兀」的科技感。换句话说,它戴在头上更像是一款普通的运动耳机,除了偶尔会被问「你怎么不把它塞进耳朵」外,在旁观者眼里其至少不会显得那么奇怪了。而在不使用的时候,你可以将设备放入附赠的随行袋,它也很轻而且表面防水,就实用性来说还是比较高的。

在评测的这段时间里,笔者最长有试过一次佩戴连续 3 个多小时。结果发现,整个过程中 Trekz Titanium 并没有造成太多的负担。这一方面得益于其 36g 的轻量机身,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钛合金柔韧、灵活的特性,让两侧接触头部的位置没有那么容易夹头。当然,除此之外厂方也考虑到了佩戴过松的情况。耳机盒装内其实包含有一对加固用的胶圈,在需要时将其绑到颈带前段(就是比较宽的部分,左右分别藏着电池和天线、电路),然后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即可。而对戴眼镜的用户而言,前段里侧的弧面很好地解决了与镜腿「共处」的问题。笔者测试了家中多副不同的眼镜,期间并未感受到任何的不适。

AfterShokz Trekz Titanium 骨传导耳机评测

不过,Trekz Titanium 也有一个后挂式耳机的通病,那就是在佩戴者穿着帽衫的时候,颈带会比较容易被后面的帽子碰到。而骨传导技术恰恰对设备与头部间接触点的位置要求较高,因此移位带来的影响,往往会比普通耳机更大。个人期望在 AfterShokz 的下代产品上,能出现一个可以让颈带更贴近头部的解决办法。这样在翻起帽子后,就不用再为了声音不断而维持一个有点别扭的姿势了。

机能及续航时长

Trekz Titanium 支持蓝牙 4.1,有一个比较大的卖点,就是它能同时与两台不同的设备配对。打个比方说,你可以选择一台手机加一台平板,然后在需要带前者出门跑步,或是跑完回家用后者玩游戏的时候,根据需求来进行快速切换。至于无线讯号的收发布现,在 10 米左右的范围内,传输基本都能维持畅通。

用耳机进行通话的时候,内建的双降噪麦克风,确实是能起到不错减噪作用的。不过,就笔者从电话那头收到的反馈来看,虽然对方可以听清,但声音跟平时相比,会稍微显得有一点闷。而笔者自己听对面讲话,效果和大多数蓝牙耳机并没有特别大的分别。

跟 AfterShokz 前一款耳机 Bluez 2S 一样,Trekz Titanium 也换用了新的表面涂层,支持 IP55 防尘防水。过去一些旧款,在使用者出汗过多时会「停工」的问题,至少在评测期间,笔者一次都没有遇到过。在运动完后,你可以将其放到水龙头下随意冲洗。当然,如果不是很急的话,最好也随手把它擦干,还是要以防万一啊。

续航力的部分,官方宣称的 6 小时使用时间,实际上是有点谦虚了。笔者在使用 Trekz Titanium 的过程中,多是以听 Podcast 为主。那为了要听清其中的对话内容,个人在外出时基本上都会把音量调到接近满格(听歌的话会更轻一点)。但即使是这样,一次充电后的累计使用时长也能达到 7 个多小时,所以续航表现,应该是没什么可担心的。至于充电时间,则会用到近两个小时,这比官方列出的 1.5 小时略久一点,但耳机的话,这点差异应该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

笔者唯一担心的,是充电口橡胶防水盖的寿命。它的一端是跟机身连在一起,所以每次充电都等于是把盖子给硬撑开来。在没有长时间使用的前提下,耐用性如何很难下个定论。写到这里,不免想起从 Z3+ 开始索尼一直在用的裸露式防水 micro-USB 口。不知 AfterShokz 在下一款产品身上,会不会考虑加入这种设计呢?

操作及听音体验

Trekz Titanium 左右两侧总共有 3 颗按钮,其中之一是左边传导块外侧的多功能键,剩下的两颗则位于右边颈带前段的底部,分别是音量 - 和音量 + / 开关键。多功能键的作用主要集中在播放和通话这两个方面,根据按下次数、时长的不同,可实现总共 8 种不同的操作。而音量键这边则设定了 5 种,都是跟声音和电量有关。要把它们完全掌握,是需要花一点时间去习惯的,但好在常用的那几个手势都还算直观,所以上手起来也不算太麻烦。

就按压手感来说,音量键是可以令人满意的,但在日常使用中,笔者遇到过好几次错把插口盖当成音量 + 的情况。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两者的位置较近,而且触感差别不够明显,在下一代的产品上,希望厂方能就此做一些改进。而另一边的多功能键,按下去的感觉就逊色了一点。主要不足在于键程较浅而且回馈力度不够,总会让人担心究竟按到了没有。这种感觉在需要连按两次的时候尤其明显,笔者自己就会下意识地更加用力,生怕没按到位造成错误操作。

骨传导,骨传导,顾名思义就是依靠骨头来对声音进行传导。相较于为更多人所熟知的空气传导,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其实是降噪。因为传导过程中经过的环节少了,那么相对地,噪音干扰也小,声音衰减的程度也会变轻。所以说,用骨传导方式「听」到的声音,跟你用耳朵听到的其实是有点不同的(录音听起来不像自己的原因就是这个)。而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骨传导耳机,都会把传导触点放在耳屏前面的位置。这么做的原因,笔者猜测,可能是由于经颊骨直接传音至内耳的效率最高吧。

那么,基于骨传导这样的特性,对使用了该技术的耳机,至少在目前,个人认为是没有太多必要去苛求音质的。原因前面也说了,评判的尺度就不一样,相比之下,声音清楚与否才是衡量一款产品好坏的关键。以此为标准,Trekz Titanium 的表现是足以令人满意的。像 Podcast 对话这种对清晰度要求较高的音频内容,笔者除了在繁忙的路口边听起来会觉得吃力,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能较清楚地听到。相较之下,音乐、歌曲类的音频对音量的宽容度会更大一点,笔者在外出听这类内容时,更多求的是那种背景声的效果。那这种情况,Trekz Titanium 便更是可以轻松胜任了。

不过,清晰传音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骨传导耳机避不开的一个问题 — 漏音。虽然 AfterShokz 这次在 Trekz Titanium 上采用了新的 LeakSlayer 技术,让它的漏音情况较之前的产品已经有了不错的改善。但总的来说,效果仍没达到理想,笔者在听的东西只要声音稍响,就多少会被身旁的人一起听到。另外,在音量较大时,耳机的传导块一般都会跟着声音一起震动。这种痒痒、麻麻的「按摩」效果,会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设备预设的 EQ 模式,说是能够减少震动同时加强低音,但实际开启之后,变化好像并没有那么容易感知得到。

最后,要是你实在希望用 Trekz Titanium 来静静听东西的话,AfterShokz 其实也在包装内附赠了一对隔音用的海绵耳塞,让你可以「抛弃」耳朵,更专注于骨传导发出的声音。只是,个人觉得这跟产品的初衷不太相符,但不管怎么说,厂方也算考虑周到,给用户多提供了一种选择。说到初衷,私以为骨传导耳机的最大意义,在于能让人真正耳听八方。平日里用普通耳机,遇上因听歌太专注而错过站下车还算是小事,像出门跑步、骑车这种对安全要求更高的活动,至少在评测 Trekz Titanium,能耳洞「双开」的这段日子里,笔者真是觉得安心了不少。

结语

「这才是骨传导耳机应该有的样子。」之前用过 AfterShokz 产品的同事 Richard,在体验过 Trekz Titanium 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引用这句话,是想借他之口来称赞一下 AfterShokz 在经历了几代产品后的进步。毕竟有对比才有发言权,而笔者自己对这款产品的看法,相较之下,应该更能代表骨传导耳机初入门者的感受。

实话说,个人很庆幸第一次深度使用的会是这么一款产品,因为其表现完全不会让人有「骨传导就是噱头」的想法。光凭这一点,实际上已经胜过市面上许多对手了。再结合 898 元这样在同类产品中不算高的售价,称其物有所值,应该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