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苹果的安全 金立或将改变手机行业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7/1101/181511.shtml report 6108

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与普及,通过手机进行的各类安全隐私性事件频繁,在这些案件中,无论是涉及到财产的金融类事件,还是牵扯到隐私的名誉类事件无疑都给人带来极大的损失,也正因此,手机安全问题成为当下消费者愈发重视的心结,为了最大程度上让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时可以做到安全放心,不少一线品牌厂商开始在手机安全领域进行创新研发,如最近发布的iPhone X就凭借Face ID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而反观国内市场,一直在高端商务领域持续发力的金立与华为,同样专注于用户的手机使用安全。在今年的旗舰机型上,更是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那么,如今这些高精端的手机安全创新,到底会给接下来的手机行业,带来哪些变革呢?

pastedGraphic

首先就iPhone X为例,一直稳坐智能手机行业神坛位置的苹果虽然近几年来饱受国产手机品牌的冲击,但其话题性之高依然在行业内鲜少有人能比拟,由于iPhone X采用了全面屏且屏下指纹技术还不成熟,因此该机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了“Face ID”面部识别技术,这也让面部识别一举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而事实上,近几年来许多厂商的机型都配备有面部识别功能,这在三星、华为、金立等大牌厂商机型中更是常见,因此并不算是一个激进创新,不过,配合iPhone X的热度,相信接下来该功能必将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

pastedGraphic 2

相比较iPhone X所做的妥协,华为Mate 10为了用户可以说坚守了更多,首先就设计来说,虽然同样追求了超高的屏占比与类全面屏的设计,但华为仍然在屏幕正面保留了指纹识别方案,这一方案也是华为在用户安全方面所做的第一道防护,此外,在软件以及硬件配合度方面,华为Mate10同样有着多项创新,如使用了全球首款集成AI智能芯片的麒麟970处理器,由于AI的原因让这颗处理器名声大噪,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其本身强劲的硬件级安全功能,凭借着多年来在通信以及芯片领域的精研,华为Mate10可以通过麒麟970芯片——手机端——华为人工智能云协同,来为用户实现“端+云”的安全概念,简单来说,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运算能力的强劲,一切运算以及数据都将在手机本地运行,由于不会向服务器传输,就自然不会被网络或者窃听应用监控。而在软件层级,华为的EMUI也集成了多项智能识别功能,以帮助用户智能化的实现是否有欺诈等恶意问题出现。

pastedGraphic 3

相比较华为,金立算是第一个在手机上使用独立芯片进行数据加密的手机厂商,早在2016年金立M6上,金立就正式的将“内置安全加密芯片”这一创新商用,凭借着独立芯片对数据的加密与软件的配合,也让金立M6好评满满,而在本年度M系列最新旗舰金立M7上,金立集团再度创新,在原有单一的数据安全加密芯片上升级优化而推出了“安全双芯片”加密方案,不仅如此,金立M7内置的安全双芯片已通过银联检测认证、符合EAL6+和《安全芯片密码检测准则》二级要求的内置安全加密芯片,集成国际加密算法和国密安全算法,为支付信息和数据信息处理提供安全运行环境及存储环境,从硬件上进行加密保护,是目前安全级别的最高级认证。在实际使用场景中,两块芯片分工合作,其中支付安全加密芯片负责存储加密数字证书以及指纹,在使用手机支付的过程中,由于受到Token标记化安全机制保护,因此金立M7会自动为绑定的银行卡生成虚拟卡号且支付环境保护功能会全程监控,彻底杜绝支付信息被窃取的风险,而数据安全加密芯片则是负责对手机中的联系人、短信、图片、文件等进行硬件加密保护,同时通过安全键盘、二维码安全检测、应用锁、虚拟位置等功能对隐私及重要数据提供安全保障,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用户对手机中的文件是否需要加密处理,金立M7还内置了私密空间APP,使用APP可以更加直观的对手机数据安全进行防护,有效提升用户体验,不仅如此,芯片还具有“暴力拆解芯片自毁”以及“一机一码”功能,简单来说,即使手机丢失或被人暴力破解,依然不能获取加密数据,从底层根源进行保护。

pastedGraphic 4

通过对当前政商机型的安全机制进行了解不难发现,备受热议的iPhone X事实上在安全体验方面并不能面面俱到,华为与金立深研的硬件级加密才是手机安全应该坚持的主流主向,而在这其中,采用了安全双芯片的金立M7更是可以实现对于手机全方面的监控与加密保护,而这种内置安全加密芯片的创新性解决方案也势必会引起手机行业的全面变革,也希望更多厂商能够重视起用户的手机安全问题,让安全双芯成为标配。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00380067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