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病毒去年增加193% 800万部智能机中招

手机病毒去年增加193% 800万部智能机中招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1/0305/90072.shtml report 5444
  日前发布的一份《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手机安全报告》显示,2010年手机病毒总数超过2500种,同比增长193%,累计感染手机800万部以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10年《智能手机用户对手机安全威胁的感知与应对行为》调研显示,当前68.6%的手机用户正面临移动安全威胁。

  记者 邵峥怡

  为什么感染手机病毒的

  大都是智能手机?

  手机病毒为什么会大行其道?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邹仕洪说,因为智能手机越来越多了。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本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智能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同比增长了74.4%,达3.062亿部。

  所谓智能手机,就是具备操作系统的手机。它为什么会感染病毒?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手机病毒。

  邹教授说,以前说的手机病毒主要是指具有传染性、破坏性的程序,现在更多意义上则是指恶意软件,而软件需要操作系统才能运行,“如果把病毒比喻成种子,那么它的这些恶劣表现需要一块田地才能展现,这块田地就是操作系统。”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苏璞睿说,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传统手机的功能比较单一,对硬件依赖性大,手机的功能扩展异常麻烦。从另一个角度说,手机恶意代码(也就是手机病毒)的研制也很麻烦。智能手机大量出现以后,提高了手机功能的可扩展性,降低了手机软件的研发难度,但同时也降低了手机病毒的研发难度,这是一把双刃剑。

  为什么手机病毒不喜欢吃“苹果”?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手机主要使用四种操作系统:

  1. 塞班(Symbian)。这是现今手机领域操作系统中的老大,因为有诺基亚、三星的支持,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

  2.安卓(Android)。由谷歌与开放手机联盟联合开发,主要使用者为HTC、摩托罗拉、飞利浦等,2010年发展迅猛。

  3.苹果。实力强劲的后起之秀,大有赶超前辈之势。

  4.windows Mobile。这是微软专门为手机推出的操作系统,现在主要的支持者是多普达。

  此外,还有Linux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部分摩托罗拉和飞利浦支持)、Palm(黑莓)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等。

  邹教授说,一般来讲,一种手机病毒只针对一到两个操作系统,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病毒不会“串门”。

  “一个操作系统使用的人越多,受到的威胁也就越大,一旦发现手机病毒,流传的速度和范围也更快更广。举个例子,大多数欧洲人使用塞班操作系统的手机,所以一旦手机病毒暴发,很容易扩散。最近几年,世界上知名的手机病毒感染事件基本上发生在欧洲。”杭州联通信息专家顾之健说。

  中国大陆的消费者也比较喜欢诺基亚、三星手机,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手机比较容易感染病毒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手机安全报告》,有69.1%的手机病毒暴发于塞班平台。而去年大红大紫的苹果手机,暴发的手机病毒只占总量的0.1%。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2010年,苹果虽然卖得很热闹,但在全球的总销量也只有4600万台,还不到诺基亚智能手机销量的一半。不过我们相信,随着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手机病毒会越来越喜欢吃‘苹果’。”邹教授说。

  手机病毒背后的利益链是什么?

  世界首例手机病毒叫做vbs.timofonica。它于2000年6月发现于西班牙。这种病毒会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系统内任意用户发送辱骂短信,所以也被称为“短信炸弹”。但是这种手机病毒并不会给用户的手机安全带来实际上的损害。

  “早期的手机病毒大都以技术炫耀为主要目的。但是如今,手机病毒出现的主要目的已经转向了利益驱动。”邹仕洪教授说。

  比如2010年,一种名为“僵尸”的手机病毒在中国大陆爆发,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消息,短短一周内就感染了100万部手机。河南、北京等地都有用户反映因为感染病毒而造成手机话费大增。中了这种病毒的手机就是部僵尸手机,它会按照黑客的意思,偷偷往外发送带有病毒链接的短信,悄悄把同事、朋友等周围人的手机也变为僵尸手机,而这些新的僵尸手机,又会把别人的手机再变为更新的僵尸手机。

  “这就是一起明显带有经济利益色彩的手机病毒传播。我们发现,在中了僵尸病毒手机发送的短信中,有一大部分是广告短信。平常渠道商发送一条短信需要花费3分钱,每次一般要发送10万条,成本是3000元。而通过在短信中植入僵尸病毒,同样花费3000元的成本,发送出的短信会通过自动转发而剧增,渠道商能够获得相当于原来数倍的利润。”邹教授说。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