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最火热的各类“专车”软件,已成为手机高粘性的客户端,帮助人们做出了便捷高效、舒适出行的大贡献。作为新生事物,“专车”实现了移动互联网改变生活方式最“贴身、贴心”方式,为人们移动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与市场或互联网上的“追捧”不同,各类“专车”在政策上却遭遇了困境。“叫停”或者“放行”博弈中,让“专车”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业内专家认为,“专车”事件引发如此大规模的讨论在于其打破了原有利益格局,尤其是滴滴专车的“VIE模式”在商业模式运转上有了突破性创新。
创新的“VIE模式”
“滴滴专车”其实是移动出行行业里面的制度创新,这类似于互联网领域里的“VIE”,即以移动出行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租赁公司(专车)、劳务公司(专人)等多种资源,突破租车在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借助移动互联网来解决城市交通出行难的问题,创造出了中国移动出行的新模式。
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汽车租赁企业在办理租赁业务时,应与承租人签订车辆租赁合同,不得向承租人提供驾驶劳务。汽车租赁企业不得为假借汽车租赁名义从事非法营运者提供或变相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滴滴专车的这种“VIE模式”解决了“汽车租赁+劳务代驾”问题。“我们直接面对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最重要的着力点是希望通过移动出行的信息服务平台,使这个领域变成受到政府良好监管的大体系。滴滴公司会配合管理部门更好地落实。”滴滴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滴滴专车更强调与不同职能企业间的合作与共赢,通过对合法有资质的汽车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资源与信息的高效整合,将商务约租车的选择权赋予用户,而滴滴专车则更好的充当和扮演“移动出行信息平台”角色,适应当前的规管环境。
这种VIE结构模式是应市场需求而生的。
来自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一份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租车市场规模将达38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约超过27%,租车公司拥有的汽车总量将超过40万辆,对比美国租赁汽车的数量500万辆,中国租赁车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公车改革,将释放出来的汽车租赁市场需求有望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股需求对市场产生的蝴蝶效应更加庞大。
然而,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目前中国各地租赁公司拥有的车辆都是杯水车薪。滴滴专车的VIE模式能够“释放出”更多的车辆闲置资源,满足市场需求。
一位李姓律师表示,VIE结构模式也恰恰反映出法律监管、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政府要做的是尽快将其纳入合理的监管体系里,让它由野蛮生长变为正常发育。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现有的客运管理规定对专车服务并无特别限制,专车并非“黑车”,专车服务有管理监督措施。“专车服务将是未来发展趋势,放眼国外,八成为专车服务。”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也曾多次呼吁:对于出租车行业而言,不能只看到垄断经营带来的眼前利益,而应把目光放长远,如果能够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通过市场调节价格和供需方式,或能创造出更大、更多元的市场需求,带动行业更好发展。
也有专家表示,虽然就法规而言,它并不完善,也有待法律最终确认其合法性;但就其合理性而言,它既解决了租车市场供需的巨大落差,也为民间私车的统一管理提供了互联网空间下的整治范本,有助于推动政府对移动出行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
为城市智能交通代言
实际上,从社会价值而言,滴滴专车对社会资源(闲置车辆)重新配置,最大价值实现了为交通出行提供优质资源保证,同时实现消费群体差异化选择,从制度设计上根除了原有市场的弊端,保证了消费者权益。
有业内人士表示,“滴滴专车”是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创新理念改造传统交通行业,整合出租车、商务租车等多层次出行服务,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颠覆了传统商务租车行业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更是通过互联网思维将智能交通概念模式落地化、实际化。
与旧有出行方式相比,约租车“移动出行”创新更值得肯定——手机打车软件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消费者和司机的姓名、手机号、车牌号和乘车起终点位置等能够互相公开,且能够得到第三方实时监控。专车服务都有相对规范的定价体系、服务管控体系、保险赔付体系。无论是打车人员还是专车司机都有相对透明的信息备案、信用评价信息,整个打车过程被置于互联网技术的“保护”下。
“就中国城市来说,出租车与私家车之间存在巨大的需求空当。”业内人士称。滴滴打车华东地区负责人则表示,目前南京拥有经营权的出租车1万多辆,滴滴专车数字与之相比微乎其微,“有人说我们要彻底颠覆出租车行业,事实上滴滴从来没有这个想法,我们只是想成为这个行业的有益补充。”
在国外,商务约租车则已运行多年,并成为乘客出行中多元化交通最重要的选择方式之一。2010年诞生于美国旧金山的Uber之所以会风靡全球被市场和资本追捧,本质上则是因为它实现了人与交通服务的智能化连接。
通过Uber,人们不仅可以快速便捷地选择不同交通方式,到达其目的地,而且还能享受到从出行到付费,整个价值链涉及的所有定制服务,是“城市接头智能交通科技”的典型代表。
滴滴专车所做的正是类似的事情。也许不久的将来,滴滴专车能够成为人们个性用车“需求+信息+市场”的关键性桥梁,实现人与出行服务信息的有效对接,从而形成满足高质量出行需求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