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创新革命 极御技术 从此告别碎屏

Moto创新革命 极御技术 从此告别碎屏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4/1225/163261.shtml report 8142

 

根据KRC Research的一份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全球53%的智能手机用户经历过屏幕碎裂,21% 的用户在使用已经破碎的手机,每2秒就有一部智能手机被摔碎。手机屏幕的破碎为消费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昂的维修费,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冒着耽误事的风险。

那些无法显示的重要客户联系方式,不能及时发出的邮件,还有接收不到的微信……甚至是需要花精力去维修的时间成本和现在动辄换个屏幕就要上千块的经济损失,伴随的是对跌落瞬间的痛彻心扉和摔碎后的懊恼悔过。碎过屏的你肯定都经历过手机罢工之后的痛苦;即使从来没有摔过手机,想想这些潜在的危机,恐怕也不得不每天小心翼翼,提心吊胆。

Moto创新革命 从此告别防碎屏

防止屏幕碎裂的唯一方法就是小心翼翼

众所周知,目前的手机屏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上至下分别是防护玻璃、触摸屏和显示屏,这三个部分通过两两贴合组成一个完整的屏幕。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全贴合屏幕,包括OGS、On Cell以及In Cell 等技术方案,为了追求轻薄、节省成本同时提高良品率,不断努力减少屏幕的层数及贴合制作工序,而牺牲的恰恰是屏幕本身的任性和抗冲击强度,这也是为什么碎屏惨剧频频发生的原因。

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手机厂商纷纷取鱼而弃熊,消费者也只能通过需求其他方法尽量降低手机屏幕破碎的几率。相信你在买来新手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贴膜和带保护壳,这是目前最主流也基本上是唯一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保护屏幕免遭破碎的方法。然而即便是贴了钢化膜,手机仍然会发生因摔落而破碎的可能。

Moto创新革命 从此告别防碎屏

潜心三年研发 独创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

为了解决手机产品运用玻璃材质作为屏幕而容易碎裂这一设计上的不足,Moto历经三年的潜心开发,独创了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是全球首创的手机防碎屏技术。采用这一技术的显示屏由五层创新保护组成,可充分吸收手机跌落时所受到的冲击力,从而保证触摸屏的正常表现及屏幕的完整性。

第一层:硬铝材质基座

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可以从化学材料和物理结构两个方面考量,好的结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显示屏的第一层为硬铝材质基座,这一层是整个屏幕的根基,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吸收并化解屏幕受到的外力冲击,保证手机屏幕的坚固。同时,铝制材料具有重量轻的特性,确保了手机的重量不会超出你手的承受范围。

Moto创新革命 从此告别防碎屏

第二层:AMOLED柔性显示屏

在强有力的基底支撑下,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的第二层配备了AMOLED柔性显示屏,不仅具有对比度高、视角广、低电耗等特,而且拥有较高的像素密度,和较广的色域范围,同时响应时间更快。除此之外,这一层屏幕具有较好的任性,它的可弯曲程度堪比我们的头发。因此,在受到冲击的时候,柔性显示屏能够很好的吸收外力,防止碎裂。

Moto创新革命 从此告别防碎屏

第三层:双触摸架构

不同于市面上其它产品采用的单触摸架构,Moto X 极 在手机屏幕的触摸层采用了双触摸架构。目前市面上的手机绝大部分只采用了单触摸架构,因此我们常常遇到的手机摔落后,触摸屏失灵,就是因为触摸层受损。双触摸架构提供了一种双重保障。主触摸架构失灵时,辅触摸架构依然能提确保手机屏幕的正常使用。

Moto创新革命 从此告别防碎屏

第四层:通透防碎内层

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的第四层采用了更加通透的防碎内层,为屏幕额外供一道保险机制外,同时还能更好的展现AMOLED柔性显示屏靓丽的颜色。

Moto创新革命 从此告别防碎屏

第五层:极御防碎外层

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的最外层为极御防碎外层,采用了精密防护材料,能够抵御来自外部的冲击和创伤。

Moto创新革命 从此告别防碎屏

搭载了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显示屏的Moto X 极 保证不会破碎和破裂,这一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手机屏幕破碎的历史,这也是Moto为手机用户带来的又一突破和创新。拥有Moto X 极,你在也不用担心手机衰落的瞬间所造成的心理惊吓和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烦恼。

Moto X极 完美的诠释出了Moto的实力和创新精神,除了情怀,Moto所拥有的是真正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手机,用实力引领整个行业的创新,并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的权力。Moto X 极 这一实力极的选择,将为用户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便利。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