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一直在改变世界。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看,它用Gmail、Gmap等服务引领了互联网时代,又借助Android推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原生Android与Google服务构建的应用生态系统,已经是业界的标杆,或者说是一套事实标准。智能手机这个事物也被焕发了第二春,成为云落地的媒介,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很不幸的,Google在这片土地上,因为一些貌似众所周知的原因,与普通消费者渐行渐远。即便是死忠技术宅,也有很多对越来越糟糕的应用体验感到不满(比如斯巴达期间的痛苦与无奈),萌生了转移阵地的念头。拜Android的商业模式所赐,国内处处可见互联网企业、终端制造商和运营商推出的兼容系统,它们是否成熟?又是否值得托付呢?
为什么选择阿里云OS
我决定找个靠谱的国内系统亲自尝试下,如果能做到Google的基础功能,就可以考虑迁移过来。面对众多选择,我先从个人角度出发,列了几条标准筛选标准:
1. Turnkey产品方案:手机买来就是用的,如果要自己刷系统或做其他复杂的准备工作就算了。
2. 有免费的可与云端同步/推送的联系人、日程、邮件服务:这是最最起码的标准,没有就直接无视了。另外Web端的功能要完善,毕竟还是键盘+大屏幕更适合这些琐碎的操作。
3. 有自己的软件商店:之前由于访问限制,第三方商店是无奈之选,且越来越不安全;体制内的商店是最优选,也相对安全。应用数量到真不太重要(就像防病毒软件声称的可查杀病毒数一样),只要把主流应用包括在内就ok了。
4. 互联网企业出品: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机用的是服务,卖的也是服务。终端制造商(包括华为)和运营商显然没有这个基因,也难有这个觉悟。服务不全、有偿服务、无统一ID、没有社会化资源……这些都是它们的致命伤。看好互联网企业,他们本身拥有比较完善的产品体系,也有社会化资源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未来值得期待。
5. 其它:最好能有一些与系统紧密结合的功能扩展(比如自动拨号前缀、更多的同步备份等),以及逐步融入操作系统的功能(比如地图、丢失保护、网盘等)。
这只是脱胎于个人理念和使用习惯的标准,后续所有结论只对我是100%适用的,其它情况下仅供参考。
在这个框框里,腾讯和百度都占一席之地,但他们于终端上的态度十分不明朗。其实一开始更看好腾讯,毕竟中国大部分80后的社会关系都在QQ上了。不过腾讯的联系人服务中的一个设定让我感觉非常,非常,非常的不好,就是即时通信分类里只有QQ一个选择,相当的霸道(难怪会被骂狗日的)。阿里是最靠谱的角色,虽然它给人感觉更擅长做电商,但从公开资料看,阿里云OS、对应的服务和手机终端还是相对完善的,且给人开放的印象。从行销手段上,也让人觉得阿里是踏踏实实想把产品做好,功利心没有那么明显。
有鉴于此,我搞到一台海尔的W718,用来体验阿里云OS及云端服务。这是一台支持双卡的三防机,采用MTK MT6575方案,4G的Flash。我不想过多讨论硬件配置啥的(只是用来体验阿里云OS的介质而已),只能说它把系统跑得挺流畅,一般的游戏、视频的效果也都ok。当然因为其价格定位的原因,无论制造工艺、屏幕质量还是拍照效果都全无亮点。软件方面,这部手机预装了云OS2012夏季版,后来在线升级到1.7.0.0-RT-20120731.003252,是截止到目前(20121121)的最新版本。
阿里云OS之初体验
阿里云OS组件 | Android组件 |
拨号 | 手机 |
信息 | 信息 |
联系人 | 联系人 |
日历 | 日历 |
地图 | 地图 |
云游 | Gmail、电子邮件 |
音乐 | 音乐 |
视频 | 视频播放器 |
简易文件管理软件 | 文件管理 |
图片 | 图片库 |
相机 | 照相机 |
闹钟 | 时钟 |
计算器 | 计算器 |
浏览器 | 浏览器 |
阿里云手机输入法 | 谷歌输入法 |
云助手 | |
云便签 | |
应用管理 | |
安全助手 | |
设置 | 设置 |
应用中心 | Google Play |
| Google Talk |
| 录音机 |
我大概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去用体验阿里云OS和与终端功能对应的云端服务,并对照Google的体系去理解阿里的思路。因为是小众系统,遇到问题时很难在网上找到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基本只能到阿里云OS的的官方帮助系统和官方论坛寻找答案。说实话,阿里云OS的官方帮助系统还很不完善,一些应用(比如日程)根本就没被提及;论坛中,虽然经常有官方人士出来解惑,但缺乏一个体系化的QA系统,找有用的信息很难。是不是能做个Wiki呢?
单从手机操作系统的角度看,阿里云OS已经比较完善。我罗列了一下基础功能,并与原生Android 2.3.4做了个对比,发现只少录音机和FM收音机(也许是个体因素),用惯了Android就没有上手难度。这里不讨论阿里云OS的底层实现及与Android之间的关系(前一阵媒体有过深入的讨论),毕竟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只要好用,谁去管底层到底是怎么回事。
比较好的一点是阿里云OS已经内置了一些原生Android上没有的、与系统紧密绑定的、大部分人会用到的功能组件,比如流量统计/预警、骚扰拦截(数据库在云端)、扣费监控及访客模式等。虽然它们没有比某些著名产品做得更好,但好在是系统内置,用起来也简单,就不必让第三方去介入这些关键环节了(既然互联网时代没有秘密,就无条件相信系统提供商吧)。不过丢失保护功能有点让人失望,虽然它一直开启,我却从未在云空间中成功定位到手机。如果说室内没有GPS信号,至少应该能通过基站或WiFi得到大概位置。此外, 一些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的功能暂时也还没有提供,比如拨号器内置的通话录音功能或者自动加拨前缀的功能。至少这部海尔的W718是双卡机,不少第三方拨号器在双卡机上都存在兼容性问题。
阿里云OS还在主题中预置了不少与阿里业务(主要是电商)紧密相关的应用,不过体验不好(图标太小,极易误操作)。功能上也没啥特别的,它们能干的Android版淘宝都能干。此外还有搜索、互联网入口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感觉阿里没有运营好,没啥实用价值(尤其是那个海尔商城),也没有任何让人不得不打开的理由。
今天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必须有自己的软件分发体系,对于阿里云OS来说,应用中心就是Google Play的翻版,只不过体验相差太多。网页版Google Play最方便的一点就是电脑与手机间没有强关联,点下鼠标就能让指定的手机通过WiFi或数据链路自动下载、安装应用;阿里云的在线应用中心则必须用USB线把手机连接到电脑才能完成这一操作(先下载到电脑,再传给手机),这种做法是不是有点愧对“云OS”这个名字呢?再看系统内置的应用中心,提示有软件可升级时竟然没有“一键升级”操作,逼得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按下不同位置的“更新”,浪费时间且体验极其糟糕。
在将手机连接到电脑前,必须先下载安装阿里云客户端。这是个从阿里云浏览器包装出来的软件产品,包含了手机驱动、浏览器和一些简单的功能。不过用到现在,我也仅认为这个21MB多的安装包里只有驱动是唯一有价值的组件,其他功能不是与手机端应用功能重叠,就是把简单的功能复杂化。例如“传输文件到手机”,只能用于传输音频文件,且传到手机上还不能被音乐应用识别到,还不如开启U盘模式直接复制。此外,一些比较实用的功能,比如通过WiFi连接手机,或者在本地收发短信,阿里云客户端都未提供。真心希望阿里能够好好学学豌豆荚、91等主流的第三方Android客户端,多提供点有意义的功能(阿里云手机不能被豌豆荚等主流客户端识别并连接)。btw,这个客户端貌似有个BUG,每次USB连接到手机后,Win7都会将虚拟链路识别为新的网络连接。我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系统里的网络位置都涨到11了。
从个人角度,我不希望有这么个客户端存在,因为这本身就和云时代的思路相违背,也非常不灵活(需本地安装,且非x86+Windows环境不可)。好在目前阿里云客户端的功能还很弱,索性学Google将其彻底Web化,分散到不同云端服务中去吧。
互联网应用体验:不足多亮点少
谈完基础的东西,再来看看阿里云OS的互联网体验。和Google一样,只要注册成为阿里云用户并在手机上绑定,就可以打通终端应用与云端服务的联系。不过这里有两点不足:首先,阿里云账户与淘宝账户、支付宝账户间是完全独立的,需要进行二次绑定才能形成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在iOS、Windows Phone和原生Android上习惯了单账号走天下,来到阿里的体系中还真不太适应。其次,阿里云OS不支持绑定Exchange账号,这很可能会成为一些用户放弃它的原因。
联系人、日程和邮件是我最常用也是最关心的功能,考察得相对仔细。在Web端,阿里的联系人和日程也被集成在邮箱服务中,界面简单易用,也没有广告。阿里云邮件支持传统排列模式和Gmail默认的会话模式(只不过是倒序的),Google用户很快就能习惯。发送邮件时,声称支持50M常规模式的附件和最大2G的超大附件(后者需安装插件实现),但不知为何在我的IE及阿里云浏览器中都不能正常工作(也许是个体问题)。接收邮件时,DOC、PDF等文件可以直接在线预览,速度、效果都还不错。作为Google用户真是感慨万千,因为Gmail中最有用但是最常被Reset的功能就是附件预览。
日程功能也比较完善,界面和操作方式与Google日程很相似,但在操作灵活性上还有差距(例如不能直接拖动日程更改其时间)。它对Google、微软的日程服务有着非常好的兼容性,这一点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尝试发起了一个带附件的会议日程,参与者包括一个Gmail、一个Hotmail和一个126的测试账号。日程建立后Gmail和Hotmail都收到了带附件的参会确认邮件,并且在Google日程和Hotmail日程中可以直接体现出相应的安排;126则只收到邮件,没有确认选项,日程管理中也没有出现相应安排。在Google日程/Hotmail日程或Gmail/Hotmail中确认/拒绝参会后,阿里云OS的日程可以得到参会响应,并且收到确认/拒绝邮件。不过Web端的日程应用在建立新日程时没有任何提醒选项,不知为何少了这么重要的功能。
联系人功能就没啥特别的了,支持分组,但导入导出仅支持CSV一种格式。阿里云邮箱中还集成了网盘,默认提供2GB存储空间。邮件附件可以直接转存到网盘中,但于网盘中不能预览,且不支持通过外链等形式进行分享。最关键的,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阿里的网盘没有可实时同步的电脑客户端,也没有App(阿里云OS中没集成),等于没有入口了,网盘作为其他应用载体的特性也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在阿里云OS中,联系人、日程和邮件依然是三个Native App。手机上的日程是带有农历、节气的,但Web端没有,也没找到可选项。不过在手机上建立日程会有提醒选项,但似乎只有本地弹出一种方式,没有Google中常见的邮件提醒。阿里云OS中的邮件应用被命名为“云游”,可收取阿里云邮件及第三方邮箱中的邮件,相当于Android中Gmail与电子邮件应用的整合。我试着绑定了126的测试账号,除了密码外没再要求输入服务器地址等信息,应该是预存了国内主流服务商的配置,比较方便。值得一提的是云游可以让人直接在手机上预览阿里云邮箱中的特定格式附件,这也是Gmail曾经让人爱不释手但因为某些原因经常不可用的功能。
阿里云OS集成的地图是一个功能比较基础的地图应用,可生成两点间公交、驾车路线,支持离线地图。它目前没有路况信息,没有卫星图也没有导航功能,并且没有Web端的地图应用。导航对有车族来说是刚需,而加入实时元素的云端导航无疑是杀手级应用,必然会革传统导航软件的命。从这个角度看,阿里的地图不及格。
云便签是个不错的应用,可以随手记录文本、照片与录音,然后同步到云端。个人希望未来能支持视频的记录与同步,并与网盘联动,提供外链或社会化分享的途径。把阿里云手机输入法放到互联网应用里写,是因为它可以自动更新流行词汇(虽然我用这一个多月未见更新)。不过它不支持用户词库同步和联系人姓名自动导入功能,易用性降低不少。如果未来阿里有计划加入这些功能,请一定不要忘记支持词库搬家,以便从其他输入法中导入用户词库。
在阿里的方案中,还缺少IM这个非常重要的组件。个人认为,对阿里云OS有价值的IM产品,应该与系统紧密耦合,构建于阿里云账户之上,将即时通信与短信、彩信等传统信息功能整合在一起,优先支持图片传输、音频通话、视频通话等与通信紧密关联的功能。而现实呢?阿里旺旺虽然改了名字(旺信),变得极其的微信化,也无法改变其不拥有、也不适合绑定真正社会关系的现实;阿里旗下另一款IM产品来往(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我也是研究阿里面向消费端的应用时才偶然发现)的面世时间不长,用户量不大,功能也没那么丰富(其实有点偏,该产品侧重话题聚合),目前还难堪大任。最关键的,它们都不支持绑定阿里云账号,只能通过淘宝账号去独立维护一套社会关系,对于阿里云OS的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灾难。
最后一点,在Web端,除了用户中心以外的服务都采用HTTP明文传输,这容易使习惯了全HTTPS的Google用户感到心神不宁。
同步系统:
说到同步,一声叹息。阿里云OS的同步体系令我对它先充满了好感,然后迅速失落,最终决定放弃。
网络同步是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的灵魂,它打通了与云端应用的关系,提供了无关于线缆连接的可靠性。推送则在同步的基础上前进了半步,让信息总能保持更新,也给许多业务带来了实时性。二者都是杀手级特性,用过就难以放弃。落地到个人也就是之前筛选标准里提到的,不管你手机卖得多便宜,如果不支持同步和推送,我也不买。
Google的产品方案在同步和推送机制方面无疑是完美的(同步内容上iCloud显然更丰富),所以面对阿里云OS,我不奢求它比Android做得好,至少别差太多。
先来了解下阿里打造的同步系统。在云端,阿里提供了叫做手机云空间的Web门户,将邮件、日程外的所有可同步资源集成到一起。除了联系人,还有手机上图片、信息、通话记录、云便签、应用、书签和导航轨迹的同步数据,这些都是Google没有提供的,不必再借助第三方软件实现。在阿里云OS中,这个功能的接口是云助手,绑定阿里云账户后所有同步功能就默认开启。不过令人非常诧异的是,同步频率只有每24小时和手动两种设定,等于无法实现实时同步。这是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设计,至少要有个实时推送的选项吧!不知产品经理是怎么考虑的。
我在试用中还遇到两个问题。第一是云便签总是无法同步,执行手动操作后就停在同步中的提示页下,从未成功。第二个是手机上找不到导航轨迹的同步设定,推测是因为地图尚未开启相应功能。此外还有一个建议,既然联系人都可以在云端编辑再同步到手机,不妨在信息中增加直接由云端发短信/彩信的功能,技术上应该不难实现。
再来看看邮件和日程,既然这两个应用没有被归入云空间/云助手的同步体系,能否实现同步和推送功能呢?答案是,日程在同步和推送上的表现是完美的,不管在手机还是在Web端建立新日程,都可以很快同步推送到对端;邮件的话,也是可以实现同步和推送的,但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影响着使用体验。在阿里云OS中,云游这个进程的优先级似乎和普通应用是一样的,并不像信息、拨号器那样后台运行。这也就是说,退出云游回到桌面后,邮件推送功能就会消失,令人不能容忍!此外,云游的同步做得也并不完美,它不能像Gmail那样双向同步邮件状态,比如我在云邮箱中查看了几封新邮件,它们在手机上是不会被自动标记成已读的。
如果说这些都能忍,阿里云的同步体系中还有一件事实在忍不了:他老人家竟然有两套完全独立的联系人系统,一套是云空间中和手机端保持同步的联系人,一套是阿里云邮件中的联系人附件,二者间没有任何关联关系。如果说只是简单用到同步功能,那么后者可以无视。但如果经常使用某些联动功能,比如我习惯的Gmail中直接输入收件人姓名,由系统根据联系人信息自动补全邮箱地址的功能,在阿里云邮箱中就不可用了。虽然阿里云邮箱也有自动补全的功能,却只会去邮箱附带的联系人信息中进行匹配,自然不会有需要的结果。
这不是产品经理层面能解决的问题,它反映出阿里云OS的整体战略思路是不清晰的。
后记
用了一个多月的阿里云手机,坚持把诸多感受记录了下来,就有了这篇文章。
过程并不顺利,期间一度职业病发作,陷入了媒体评测的陷阱,妄想通过功能遍历的方式进行对比。某一天我突然觉悟了,为什么还要站在第三方角度去评估?我本来就是个用户,因为自己的需求才去做这件事情,我的体会不比旁观者的结论有价值得多?
于是推倒重来。我的需求就是看阿里的方案是不是能替代Google,至少成为一个合格的备选。现在来看,针对我的答案是不能。感觉阿里在努力建设阿里云OS及配套的云端服务体系,表面上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在诸多方案中最接近Google。但对于真正的Google用户来说,目前阿里的产品方案需要改善增强的地方太多了,可能还不是迁移过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