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智慧一字之差 华为如何截胡苹果

news.imobile.com.cn true http://news.imobile.com.cn/articles/2017/0919/180432.shtml report 5950

今年是苹果发布iPhone十周年,从2007年乔布斯发布首款iPhone定义智能手机以来,整个智能手机的形态和玩法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的,就像再漂亮的姑娘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一样,消费者逐渐对于iPhone定于的智能手机形态失去了新鲜感,迫切希望看到新的创新,这也是整个世界都期待iPhone X能带来不一样的原因。

但是遗憾的是,这次的iPhone X没有能够重新定义手机,全面屏的设计只能说是在智能手机原有形态上的一种进化,远远谈不上革命性的变革,而且从去年到年初全面屏带给消费者的冲击已经越来越小了。只有Face ID设计让消费者兴奋了一下,但是考虑到Face ID依然只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升级,所以也很难将其划分到革命性创新的行列。

就像十年前市场需要智能手机定义者一样,现在智能手机市场也需要一个智能手机2.0阶段的探索者或者定义者,引领智能手机行业从智能向智慧阶段进发。既然iPhone X在形态上的变革已经不够,那么智能手机2.0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也许华为正在探索的人工智能才是正确的方向。

集成AI的麒麟970探索移动芯片新方向

在德国举行的IFA电子展上,华为发布了首个集成AI的移动芯片麒麟970,除了手机芯片必备的CPU、GPU、ISP和通讯基带之外,还集成了一个AI运行芯片NPU,这个NPU芯片的AI运算性能是CPU的25倍、GPU的6.25倍,图像识别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2000张。

这样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在日常使用中会极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比如在出游拍摄的几千张照片中快速找到其中有孩子的部分,以前就需要自己一张一张找了,现在通过麒麟970集成的NPU,几分钟就搞定了。在拍照时也能更快速的识别场景,从而自动调正曝光、白平衡和景深效果,就好像每一张照片都是经过专业摄影师调教的,大大方便了摄影小白。

如果说智能是预先设计几百个场景算法,然后对每种场景进行归纳分类的话,那么智慧就是学会为一个场景设计最适合的算法。iPhone定义的十年虽然一直在丰富场景的算法,但是场景始终是无限的,不可能有算法涵盖所有的场景,因此只有通过AI学会为每一个场景设计算法才是智慧手机需要做的。

华为余承东表示“人工智能是一种基础能力,未来将由应用场景驱动发展。华为会把麒麟970作为人工智能移动计算平台开放给更多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提供完善的多应用模式和机器学习框架的支持。”说明麒麟970对于AI的探索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会有更多的产品支持人工智能。

苹果、高通这次未能抢占先机  

从三星S8发布全面屏到现在苹果发布iPhone X,全面屏带来的冲击感已经越来越小了,而且随着产业链的成熟,当千元机都开始使用全面屏的时候,全面屏也就无法吸引消费者了,只有核心的人工智能才能产出真正的持续吸引力。既然整个行业都看到了这个趋势,那么为什么苹果高通没有及时跟进呢?

其实我们熟悉的Siri就是最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但是苹果后续为什么没有进一步跟进,根据部分业内人士的说法,其实苹果在AI方面的技术积累并不比其它厂商差,但是由于自家A系列芯片在架构上没有考虑到单独 AI芯片的设计问题,所以可能需要到下代甚至下下代芯片才会集成独立的AI芯片。

而高通在前不久刚刚收购了荷兰知名的AI公司Scyfer,正式加入了人工智能大战,同时发布了神经处理引擎(Neural Processing Engine;NPE),其开发套件(SDK)可协助开发者优化软体在其Snapdragon 600、800系列处理器上的AI执行效能,并支持Tensorflow、Caffe、Caffe 2等AI架构,但到目前高通还没有推出专用的AI移动芯片。最快也要到下一代的高通骁龙845,才能集成 AI芯片了,已经比华为慢了一步。

当然,苹果和高通这样的巨头可能也是在观望移动AI具体该如何做,因此没有出手,但是无论是什么情况,华为这次已经领先一步了。

智慧手机会是未来趋势

未来的智慧手机一定是云和端结合在一切来完成各项任务处理的,不仅需要云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也需要端一侧更聪明更,明白使用者想要什么。

从诺基亚和摩托定义的功能机时代,到iPhone定义的智能机1.0,再到也许会成为下一个十年趋势的智慧手机,一代一代的科技巨头进行着颠覆和被颠覆的游戏。而即将发布的搭载麒麟970芯片的华为Mate 10可能会成为第一款真正懂消费者的智能手机,也会是属于智慧手机十年的开始。

来源: 手机之家

微博评论

之家评论

© 2002-2016 imobile.com.cn 手机之家 所有权利保留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00380067

京ICP备09079639号 京ICP证090349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8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87号